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8章(下前)
「 依你所說,豈不是一切的進步和發展都是沒有好處的了?」 民 不禁說道。「沒有比有更好?這是否過於武斷了?」
「這便看你想要什麼了。任何會帶來好處的新技術、新發明,以及新的制度、文化,同時間也會奪走某些我們所擁有的,令我們有所損失。為何這麼多人緬懷過去?覺得今不如舊?便因為現代失去了不少昔日的美好,一些當時我們不以為然,消失了才後悔的寶貴之物。例如你說說,今天的世界與你小時候相比,是好了?或是更差了?」
民 想想,這真的很難說出答案。現在的確有很多地方比過去大大改善(例如今天香港幾乎所有室內公眾地方,包括所有餐館,都已完全禁煙,不再像二十世紀,吃飯也被逼吸入二手煙),不過同樣也有不少地方大為遜色,你說現在比過去好了或差了?好像兩個答案也同樣的對。
其中最明顯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民 在這數個月裡,重溫了很多過去的香港電視劇集,特別是在他讀小學時看過的。在 民 讀小學時的1980年代,一般香港人都未有手機或電腦,更沒有網絡,也沒有那麼多的電視節目頻道可以欣賞,每晚全家也看著相同的電視節目,一家人有能交流分享的話題。
民 很記得當時每逢星期一至五,吃完晚飯後,全家都看著在晚上八時播放的《香港八一》至《香港八六》這部電視劇系列(這處境喜劇系列由1981年播放至1986年,1981年播放時名為《香港八一》、1982年播放時便名為《香港八二》,如此類推。這部電視劇在1983年推出電影版,名為《瘋狂八三》),一家人有說有笑,十分開心,是 民 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他對 標 說現在恐怕再沒有這樣的事了,今天即使一家人真的有空能同枱吃飯,大家都是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機或電腦,躲在自己的世界。 民 有時會有這樣的感慨,科技的發展沒有減少人與人的距離,好像反之而行,令人困在自己的空間,與身邊的人愈來愈疏離,令社會的人情味愈來愈稀薄。
標 說這正是網絡這門科技所帶來的惡果,當初幾乎個個都深信網絡是能造福人類的偉大發明,沒錯,事實的確如此,然而這門技術也為人類帶來種種危害,網絡一如威力強大的核子武器一樣,益處和害處,究竟何者較多?難以回答。沒有這門技術是否對人類其實更好?也很難說得清楚。
#23#
在1990年代後期網絡技術開始高速發展時,當時有一個很樂觀的想法:一旦網絡發達普及,人人都能進入網絡世界,自由發表言論的話,屆時世界便會更為自由、平等、和平和進步,正如著名軟件工程師,曾連續數十年成為世界首富的威廉•亨利•蓋茨三世(英語:William Henry Gates III,1955年~)便深信資訊科技可以幫助讓這根深柢固的不平等世界變得平等,並解決社會問題,他如此說:「在虛擬世界裡,人人生而平等,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平等協助解決一些在實體世界尚未解決的社會問題。網絡將無法剷除偏見或不平等的障礙,但它將是邁向那個方法的一股強大力量。」
數十年後的2010年代,願望終於實現了,這代人有了可全天候連接網絡的電腦和手機,以及是「維基百科」、「臉書」、「谷哥」(英語:Google)、「優管/油管」(英語:YouTube)、「WhatsApp」、「Telegram」、「Instagram」、「微信」、「抖音」等等過去的人想也想不到,仿如魔法一樣的技術和服務。今天的人可以輕易而舉獲得各種知識,與地球另一面的人交談,與成千上萬的人聯繫,把自己的現況即時傳送到全世界。此外,現在的交通成本比過去大大降低,很多人可親身到世界各地求學、工作和旅遊,大大拉近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再加上全球化的推行,令資金、人才、產品都可輕易流動,在這樣的環境下,人與人,以及國與國之間,應該會比過去更為平等,更能互相包容,共處得更融洽,更少爭執和衝突,沒有理由不會如此。
現實卻完全出乎意料,人與人之間不單沒有更為平等,貧富差距的鴻溝反而比過去更為擴張,愈來愈多人充滿無力感,難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爭執衝突更不用說了,莫說不同國家,今天就算在同一社會,同一地方的人,都有數十年前的人無法能夠想像的深仇大恨:我看你不順眼,你看我有問題;她說社會歧視她,他說社會對他不公平;他罵你是寄生蟲,你罵他是壓迫者;這人說那人不負責任,那人說這人才是罪魁禍首……社會撕裂成無數碎塊,互相攻擊,爭執不斷,人性裡最醜惡的邪惡彷彿全被釋放,一發不可收拾。
好比對自殺的反應------曾幾何時,約由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初這段時間,若有網民在網絡上發出想要自殺的訊息,當時大多會得到眾多熱心網民幫助,他們不單會鼓勵事主活下去,甚至會去報警,主動聯絡事主所讀的學校等等無私行動,希望阻止悲劇發生。當時的網絡世界真是令人感到人間有情,世界充滿溫暖,雖然大家互不相識,不過大家也是同胞,因此應該互相幫助,所謂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令人感動的博愛精神。
然而2010年代中期後,網絡世界變得愈來愈病態冷酷,呈現的不再是人間有情,更多的是人性醜惡。有網民發出自殺的訊息,不少網民不單不會表示同情或勸導,反會慫恿或鼓勵事主採取行動,甚至提供如何自殺的建議,想見到事主快快死去!別人的痛苦不幸已成為好看的節目,能帶來娛樂的精彩表演,無數人對此樂此不疲。喜歡看見他人不幸的人現在可有福了,網絡上有無數鼓吹自殺、自殘、自虐、自毀、自滅的網站、網頁、遊戲、挑戰……變態邪惡的人在今天這時代必定大為滿足。
在網絡技術剛剛高速發展時,很多人都滿懷這樣的希望:網絡令大家進行討論更為容易,更方便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促進交流和對話,這些溝通可以集思廣益,啟發不同角度的思考,極有價值。因此當時幾乎主要傳媒也在網絡開設討論區,讓民眾在網絡上留言,發表他們自己的意見。
然而因為網絡世界能以匿名發言,不必負上責任,因此網絡言論愈來愈偏激暴戾,很快變為毫無意義的互相謾罵,或是對人不對事的人身攻擊,最後這些傳媒都不得不中止網絡上的討論,當初美好的期望可說是完全落空。
著名的美國社交網絡服務平台「推特」(英語:Twitter。2023年7月改名為:X )其中一個創辦人埃文斯•克拉克•威廉姆斯(英語:Evan Clark Williams,1972年~),在2017年便如此表示:「我本來以為一旦人人都能自由發表言論,交換資訊與觀念,世界就必然會變得更好,我是錯的。」「臉書」的前總裁查馬斯•帕里哈皮蒂亞(英語:Chamath Palihapitiya,1976年~)在2017年也發表相同的話:「我想我們創造了一些工具,它們正撕裂讓社會維持運作的社會結構。」人人都有言論自由,能發表自己的說話和想法,讓不同地方人輕易便能互相交流,現在看到不如當初以為那麼美好,至少不是只有好處,不是只有好的結果,也許俗語「相見好,同住難」更有它的道理。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也許更好,對大家可能會更好。
網絡不單不能為人類帶來更多的自由,甚至可能導致相反的結果:2010年代中期後,我們看到網絡已被好幾間超級巨大的公司控制或壟斷,要刻意製造混亂和衝突?令相隔甚遠,沒有什麼關係的人成為仇敵?要影響民眾思想或投票的結果?那實在輕而易舉得很哦!不單充滿憤怒或邪惡念頭的網民到處散播謊言惡語,製造仇恨和衝突,無數的機械人(電腦程式)更在推波助瀾,無事生非,小事化大,唯恐天下不亂。這些發達的網絡科技甚至可能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極權社會,因為有了全天候,無孔不入的網絡,無處不在的監控鏡頭,要控制數十億人的行為也可以極有效率,掌權者更容易奪去異議者的自由,更容易消滅不同意見和聲音。
當初推動網絡發展除了是促進溝通交流,另外一大目的是推廣知識,消除無知。理論上,人人都能上網搜尋、學習各種知識的話,無知和迷信應該會慢慢消失,我們會因而更聰明和理智,可惜事實又是令人失望,往另一方向發展。
由於網絡令人輕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或團體,也能輕易找到各種錯得離譜或荒謬瘋狂的資訊,結果,過去只有少數人認真看待的胡思亂想愈來愈有市場,愈來愈多人相信荒誕不經的事情。由相信地球是平面的「地平說」(英語:Flat Earth)、認為地球中心是中空的「地球空洞說」(英語:Hollow Earth)、認為疫苗有害而反對接種疫苗的「反疫苗行動」(英語:Anti-vaccine activism)等等,都有成千上萬的信徒深信不疑。即使你把證據放在這些信徒眼前,他們都不會放棄錯誤的信念,為什麼會如此?這正是網絡普及所造成的結果。
網絡固然能夠傳播真相和知識,啟蒙大眾,卻更適宜散播謊言和錯誤,因為愈是誇張失實、危言聳聽、充滿仇恨、令人氣憤的事情便愈引人注目,愈容易被網友分享,擴散速度更快,當一件事實被十件虛假的事所包圍,不是令人什麼也信便是什麼也不信,看看那些自少便接觸網絡的年輕人便可知道了。他們表面好像知道得很多,其實比起舊一代,新一代更為愚昧無知,連最基本常識常理也完全欠缺,而且不會思考,極其易騙,一張圖片或一則消息便已令他們信以為真。再加上因為自少接觸過多網絡,導致年輕人的大腦發展問題叢生,精神和心理狀態更脆弱得慘不忍睹,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被父母禁止玩電子遊戲、投票選舉結果不如所望),已可以令年輕人精神崩潰,抑鬱至不想做人了。這個現象不分男女老幼,全球無一能夠避免-------在1990年,抑鬱症仍只是全球第四位常見疾病,2000年上升至第三位,2010年再升為第二位,2017年已是第一位,當初還估計升至第一位的時間要到2030年,不過在短短十年間,全球抑鬱症的人數便增加了百分之二十,而且愈富裕發達的社會便愈明顯,例如今天大約每四個美國人便有一個精神狀況符合抑鬱症的標準,在如此悲觀絶望的殘酷環境下,死於自殺、酗酒或用藥過量(包括吸毒)的「絶望之死」,已成為當今美國的嚴重問題了。
最危險的,是網絡還可能令罪案增加------過去不法之徒很難找到同伴犯案,心理變態、思想邪惡之人更難接觸其它同類,隨著網絡出現,一切都改變了。不管你思想或行為何其驚世駭俗,何其天地不容,利用網絡也必能找到同類,你不會再孤單,更不需要再隱藏自己的夢想,想要什麼也可達成願望。例如若你對兒童色情有強烈的興趣,過去你難以結識同道中人,今天大大不同了,網絡不單可助你找到有同樣興趣的同伴,還可以結合眾人之力實現邪惡的願望(例如大家共同集資,以高價找人捕捉兒童來拍攝色情影片等等)。這些罪惡固然古已有之,不過網絡令問題更為嚴重,更難阻止。
這些人性最黑暗的一面當然不是在一般人都能進入的網絡,這些非法有罪,不被接受的慾望、行為和罪惡都在稱為「深網」(英語:Deep web)或「暗網」(英語:Dark web)的網絡世界裡蓬勃發展。
#24#
說到這裡, 標 飲口咖啡,休息片刻,繼續道。
「『新時代』思想說世界有充足的資源滿足所有人,這個無比動聽的說法恐怕也是錯的。相信『新時代』思想的人以為世界有無窮的資源和機會,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例如『與神對話』便十分強調所有人都是神,大家是一體,世界有足夠的資源供應,我們不必苦苦競爭才能獲得所需,只要互相分享,便不會再有人挨餓或貧窮。這些『新時代』信仰者忽略了資源和機會在大部份情況都是有限,並不足以分配給所有人,更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慾望。沒錯,自然世界有足夠的空氣讓我們人類呼吸,我們不必為呼吸空氣而競爭,不過可飲用的淡水已不是人人可得,已會引致衝突和戰爭。若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產品或服務,你爭我奪的問題難免更為嚴重。」
「不過現在人類生產的糧食其實足以餵飽所有人,因此理論上不應該有人挨餓,甚至餓死的。」 民 說。
「不過事實卻是如此,雖然已比過去少了很多(一個原因是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很多人得以填飽肚子,大大減少了全球飢民數目),不過今天仍然有數以億計的人,大約每十至十二個人,便有一個糧食不足,餓著肚子入睡的。」
「是的,特別是非洲、中東或常有戰亂的貧窮國家。」
「之前我們不是曾討論過為何飢荒難以解決的問題了?眾多難解的因素令問題一直持續,即使投入這麼多的金錢和資源,結果仍然令人失望。」
「如果可以把糧食送到去有需要的人手上,問題便能解決了。」
「那誰做呢?誰願意付出人力物力及金錢去做這事呢?」
「 慈善團體、國際組織或聯合國吧?」
「它們一直也有做這些事情吧?」
「那倒有的。」
「那結果便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情況了。」
「那可能是因為力度還不足夠,如果能投放更多資源、更多的金錢、 更多的人力物力,或許便能解決問題了?」
「那叫誰做呢?叫誰投放更多資源、更多的金錢、更多人力物力去解決這問題呢?」
「最好是富可敵國的超級富豪了。他們這麼富有,即使是捐一大筆財富做善事,相信也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吧。」
「那他們一直也有做的,超級富豪常成立各式各樣的什麼基金行善,雖然主要目的可能是為避稅,不過也捐了不少財富助人。」
「如果他們願意捐更多錢做善事,那便更好了。」
「問題便是他們不願意,他們覺得自己捐的已比大部份人更多,其它人有什麼資格要求他們捐出更多?而且財富既是他們的,他們便有權決定用途了,即使把金錢浪費花掉而不用來做善事,也沒有問題哦。」
「如果他們明白『與神對話』裡所提倡的大家同是一體,大家應該互相分享而不是競爭,也許他們便會樂於付出了。」
「你想說像『摩梭人』那樣吧?一家人什麼都互相分享,連財富和衣服也是大家共有。不過這在現代社會還可以嗎?即使親如兄弟姊妹,大家對父母留下的遺產也虎視眈眈,在法庭上爭得你死我活。對於毫無關係的陌生人,要建立大家同是一體的觀念太過脫離現實。捐一點錢給有需要的人可以,但把全部或大部份薪金拿出來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分享,便是瘋人才做的傻事了。有人說政府可以提高稅率,向富人徵收更多稅款,便有錢去改善窮人生活。不過富人不是傻的哦,你要他交高稅,他不曉把財富轉移往其它低稅率的國家?以保障自己的資產?若一個國家稅率太高,更撲滅努力工作的動機,如果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做又三十六、不做又是三十六』,那何必還努力工作?屆時人人都會馬馬虎虎工作算了。反正賺錢少不單不用交稅,還可以問政府領取福利過舒服日子,努力工作而交更多稅的人還不是大傻子?這樣政府還可以徵收到多少稅款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呢?你可見凡是社會福利太好,推行財富平分經濟政策的國家,無一最後不會沒有嚴重問題的。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多年來向市民大派福利,不過當2014年石油價值開始下跌後,龐大的福利開支令這國家財政入不敷出,最後引致嚴重的經濟萎縮。在2018年,有多達七成以上的委內瑞拉民眾說難以找到足夠的食物充飢,經常要餓肚子。一個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也可以攪成這樣,沒有豐富天然資源,經濟不好的國家或社會,還如何做到什麼『大家是一體,這個世界有足夠的資源供應,我們不必苦苦競爭才能獲得所需,只要互相分享便可以令人人幸福』的美好構想?」
「教會不是叫信徒定期捐獻嗎?好像是在收入裡捐出十分之一。如果人人都如此,是否有足夠資金解決飢荒或貧窮的問題?」
「這個叫『什一奉獻』(英語:Tithe),是教會向成年教徒徵收的宗教稅。不過也只是捐十分之一,不是全部,連一半也不是,大部份財富仍然在自己手上,」 標 說。「而且在『基督宗教』裡,是反對不勞而獲的。例如據說是由保羅(英語:Paul,又名:大數的掃羅(英語:Saul of Tarsus),公元5年~公元64年/65年)寫給基督徒,《聖經》「新約」的「帖撒羅尼迦後書」(英語: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第三章第十至第十二節裡,便有這樣的句子------『我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因我們聽說,在你們中間有人不按規矩而行,什麼工都不做,反倒專管閒事。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勸戒這樣的人,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這與『與神對話』說即使不去工作,所有人也應享有無條件的溫飽,財富要和大家共享的觀念十分不同。」
「再說,」 標 補充道。「 即使真是人人都願意捐出十分之一的財富, 也遠遠不夠解決問題,因為需求太多了。莫說是免費的公共資源不夠供應,就連要花錢的服務,由於僧多粥少,使用者/市民之間也常吵過不停,甚至因而導致命案。」
現在公共交通工具所設的「關愛座/優先座」(英語:Priority Seats)便是一個例子------「關愛座/優先座」之所以會在香港等大城市引來爭議,便是因現在的城市太多人口,太多乘客,交通工具的座位有限所致。若把座位優先讓給老人等人士使用,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付全費車資的年輕人會非常不滿,覺得老年人倚老賣老,令自己白白損失了應有的權益。本來座位是先到先得的,每個乘客都有相同的使用機會,「關愛座/優先座」的政策卻鼓吹某些人有優先使用的特權,於是大家都為誰有權利動輒展開罵戰,甚至暴力衝突。2018年,日本便發生一宗這樣的案件:一名三十多歲的中年人坐在「關愛座/優先座」上,一名六十多歲的老人對此不滿,雙方發生爭執,最後老人用刀刺傷中年人而被補。如果連交通工具的座位也不足夠分配,有關房屋、理想伴侶、一流大學學位、良好工作機會這些需要更令人爭得你死我活。
馬克思提倡消滅私有財產,大家發揮「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合作精神,創造一個沒有貧窮的理想社會。然而事實已證明這樣行不通,我們仍然要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努力賺錢,不然便會無家可歸、餓著肚子入睡。沒錯,政府可以提供安全網,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或住所等生活所需,然而這需要有人付出,需要有人勞動生產,有人工作交稅,大部份國家都難以向大部份國民提供所謂的「全民基本收入」,只是短期也會對國家財政造成很大壓力,引致嚴重的通脹,令社會難以運作下去,因為大部份辛苦、危險而又必須的工作都再沒有人做了。「與神對話」說不必擔心推行「全民基本收入」會令社會無法運作,因為大部份人都渴望能夠付出貢獻,不會想做一條「只拿取、不付出」的寄生蟲,因此即使沒有好處,也有人自願去做清潔、衞生、照顧別人等等厭惡性工作,為別人和社會付出貢獻。真是如此嗎?根據歷史經驗,再加上人性的缺陷,恐怕只是痴人說夢哦。
除了經濟原因,很多人都忽略「全民基本收入」所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問題:一旦不必為生計煩惱,人們會如何打發時間?固然很多人會從事創作表演、服務他人或去做義工,對社會作出貢獻,然而恐怕只會有更多人整天吃喝玩樂,虛擲光陰。一段時間後,很多人更會沈溺毒品、酗酒、色情、賭博等等不良嗜好,變得頹廢墮落。有些人可能還會因為生活太過無聊,為了找尋刺激而犯法犯罪,導致嚴重的治安問題,在很多依靠領取社會福利過活的人都常會看到類似情況。現在很多人已不滿社會福利太好,導致很多人抱有不勞而獲的心態,只曉問政府拿錢,這不單對勤勞工作、要交稅的人很不公平,長遠更會令政府破產,最後整個社會分崩離析。
2016年6月英國在是否留在「歐洲聯盟」(英語: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的公投裡,支持英國脫離「歐盟」的選民勝出。2016舉行的美國總統選舉,被很多人認為充斥性別、種族、文化、宗教等等多種歧視、口不擇言的老粗富商當勞•約翰•特朗普(特朗普也可譯為川普或杜林普,英語:Donald John Trump,1946年~),爆冷當選成為美國第四十五任的總統,這兩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結果,顯示在這數十年來鼓吹開放自由、平等平權、互助互愛、全球一體化、包容多元文化等等趨勢,都可能走回頭路。現在愈來愈多人主張回歸傳統,厭惡多元文化,甚至認同種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及納粹主義等等極端偏激的思想。很多人都認為今天的世界太過混亂,過於自由,過於放縱,必須要撥亂反正,需要的是強權統治,甚至是戰爭------以便清洗舊的世界,重新開始。
過去可不是這樣的,例如在通訊技術遠遠不如今天的1980年代,當時集合眾多歌星合唱,例如西方的《 We are The World 》(歌名意思:《我們是世界》、《四海一家》或《天下一家》,1985年發行)、台灣的《明天會更好》(1985年發行)、中國大陸的《讓世界充滿愛》(1986年發行)、香港的《地球大合唱》(1987年發行)等等歌曲,以及在1988年於韓國舉行的「第二十四屆夏季奧運會」(英語:The Games of the XXIV Olympiad)的主題曲《 Hand in Hand 》(歌名意思:《手拉手》。這首歌的香港粵語版本為《一呼百應》),都反映那個時代不分西東,大家都對自己、世界、未來充滿樂觀和希望,深信人類可以手拉手,和平共存、四海一家、共同合唱,世界可以充滿愛,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民 看著這數首歌的影片,特別是香港的《地球大合唱》,看到那好幾個已經去世的香港歌手,聽到他們的歌聲,他不禁回憶起那個充滿希望,好像人人都快樂的1980年代,當時爺爺仍在,家裡還有歡笑,一切也很美好的時代。
真是很懷念哦,可惜一切都不再了。
播放完這幾首歌的影片後, 標 繼續以電腦介紹道。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東西方結束數十年的「冷戰」(在1947年至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展開的長期對立)後,更令無數人深信從此全球能踏入新時代,一個再沒有戰爭和仇恨、互助互愛、世界大同的光明未來。美國的日本裔學者法蘭西斯•福山(英語:Francis Fukuyama,1952年~)在1992年出版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英語:《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一書之時,正是二十世紀時期,人類對未來的興奮情緒及樂觀期望的巔峰之時。
現在再沒有這樣歌曲或著作了,即使有也再得不到大眾共鳴。2010年代中期後的世界,已再找不到1980或1990年代初時的樂觀與希望了。今天社會的趨勢是憤怒、妒忌、仇恨、攻擊和絶望,特別是對一出生便因家境而陷於貧窮、無法向社會上層前進的年輕人,他們知道自己的將來只會日走下坡,黯淡無光。統計數字也說出嚴酷的現實:例如在2016年初,全球最富有的62人,財富等於最貧窮的36億人,而2016年全球人口是72億人,那表示這62人的財富等於全球一半人的財富。隨著時間過去,這種貧富懸殊的趨勢只會更為惡化,年輕人對這點看得很清楚,他們知道若自己出生不好,沒有好的父母關照的話,一生便此完了。他們知道自己不會餓死,也能接受教育不致於成為文盲,只是無法出人頭地,一生也只能為企業或老闆做牛做馬,像頭牲畜般生活。
現代社會常把人人平等掛在口上,然而很諷刺,今天卻是人類有史以來最不平等的時代。數千年前的皇帝和奴僕生活固然非常不同,卻也比不上今天有權有勢或超級富豪與一般人的差距,那是天文數字的大,遙不可及難以想像的距離。依這點來看,今天的人其實比過去更絶望的。
「但是,」 民 聽完後忍不住說道。「你也說即使是原始社會,也是有很多問題,例如是暴力或性侵犯的問題,不比我們今天進步的文明社會好多少的吧?」
「沒錯,」 標 點點頭。「因此我們對這個世界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一個很殘酷和絶望的結論,你想到是什麼嗎?」
民 想了想。「這個世界無論怎樣改變,怎樣發展,怎樣改善,怎樣進步,也無法令我們滿意,真正的幸福是無法在這世界裡找到?」
「你捉到重點了,」 標 說。「其實這只是老生常談,只是近數百年的人遺忘了。」
「什麼意思?」
「 因為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認為最好的黃金時代是遠古時代,現在已是較差的了,而且距離古代愈遠,距離黃金時代也愈遠。例如中國的孔子便說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時期才是最理想的大同盛世,到了孔子所活著的東周(春秋時期),已是人心不古,秩序崩解的亂世之時了。」
民 點點頭,示意 標 繼續說。
「這種崇古貶今的想法在傳統宗教更明顯,特別是『亞伯拉罕宗教』。它們都強調人類本來生活在美好的天堂,後來因為人類犯了一些錯誤或罪惡,受到神的懲罰,才淪落至現在的不幸境況。今天人類的生活遠遠不及遙遠古代美好,若想得到真正的幸福,靠人類自己的聰明智慧是不可能的,必須要修補與神的關係,回到當初神為人類準備的天堂才行。與其它文化的人一樣,西方人本來也抱著這觀念,直至十七、十八世紀時的『啟蒙運動』(英語: The Enlightenment)、或叫『啟蒙時代/理性時代』(英語:Age of Enlightenment / Age of Reason),才慢慢有所改變。」
「 我知道,」 民 還記得過去中學歷史課所讀過的這段歷史。「『啟蒙運動』後,西方社會開始世俗化,愈來愈多人不再相信『基督宗教』裡的神/上帝,改為相信科學。當時西方科學發展愈來愈快,知識日新月異,種種新發現和新發明都令人目不暇給,很多人都深信科學知識可以改變世界,令人類更幸福快樂的全新思想。」
「科學發展令西方變得非常強大,得以向世界各地殖民。這套思想隨之而傳播全球,後來幾乎所有文化也接受了這種進步觀------最好的時代不是現代,更不是古代,而是未來。憑著科學的發展,以及是制度、文化和文明的改革(例如由君主統治轉變為以投票選出統治者的民主體制),便能大大改善人類的生活,今天能比昨天好,明天也能比今天好,天天都能不斷進步,不必依靠神,人類靠自己的力量已能得到幸福了。西方社會日益世俗化的同時,傳統宗教日益衰落,愈來愈多人成為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甚至是成為反宗教者。最著名的其中一個便是馬克思。馬克思說宗教對社會的進步不單無益,反而有害。因為當人把希望放在宗教所說的那些彼岸、來生或天堂的話,便不會起來行動,不會投入群眾運動、發動革命去推翻醜惡的舊世界,建立美好的新世界。所以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麻醉人心的毒品。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沒有宗教,只有科學。科學不單能指引文明發展,更能為我們提供人生的意義。對於不相信心靈,認為人類只是由細胞組成的唯物論者而言,科學已取代傳統宗教,成為至高無上的神,它是一切,我們唯一可依據的。」
「我年輕時也曾如此想,覺得科學是萬能,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特別是我放棄了宗教信仰後。」 民 說。
「現在呢?」
「發覺不是了,因為有很多事情,科學都束手無策,」 民 解釋道。「而且這不是因為科學不夠發達的問題,而是根本無法解決。例如生離死別、生老病死等等。」
「還有『一頭生命要活下去,便需要犧牲其它的生命』的生命規則,也是無法改變,無法擺脫。只要你一天活在這世界裡,你不是吃便是被吃,不是殺戮其它生命,便是被其它生命所殺。」
「是的,所以這才令人絶望。」
「如果你真的對世界絶望,這其實是件好事。」
「為什麼?」 民 訝異地問。
「這樣說吧,若你相信世界是個可以找到幸福快樂之地,或者世界是個刺激、有趣、好玩,值得逗留的地方,你便不會想離開這個世界了。」
「是的。」
「所以若你想回到完美的天堂,你必須要願意放下對這世界的留戀, 有離開世界的決心。」
「是的。」
「那你還渴望回到只有完滿幸福的天堂嗎?不同宗教所說的完美之境嗎?」
「當然了,還不必再說明了吧?」
「不過一旦你回到天堂,便再沒有二元對比,只有永恆不變的幸福,再沒有悲傷痛苦的時候,你不會覺得這樣的日子太過沈悶?沒有變化而令人難以忍受嗎?」
「這個………」 民 想了想。「我也是想回到天堂。」
「如果回到天堂後,再不能離開,你還想回去嗎?」
「 這個……」
「你留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可以不停輪迴,以不同身份生活,可以有種種不同的經驗和感受,既有開心快樂,也有傷心痛苦,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既有沈悶無聊也有緊張刺激,經歷多采多姿,充滿變化的不同『故事』,一旦回到天堂,便從此之後過著只有幸福快樂的日子,永永遠遠再沒有不同的經驗和感受,再沒有所謂的困難、挑戰、問題、考驗、疑惑、危機等等讓你去面對、克服、解決、感受、經驗或體會,再沒有所謂的『故事』了,你捨得放下嗎?」
民 靜默下來,想了片刻。
終於,他抬起頭。「我願意放下。」
「你有這樣的決心,想必你終明白這個世界的真相。」
「是否說世界不值得我們停留?」
「正是。因為世界是個欺騙我們的騙局,讓我們困在此地,遠離完美天堂的騙局。」 標 說。「『新時代』思想正是如此,它說連神也不能忍受只有完美幸福的狀態,這個充滿變化、充滿對比、充滿問題和缺陷的世界是要讓神感受不同的體驗而被神創造出來的。神情願要不完美的世界,也不選擇毫無變化、只有完美的天堂之境。很少人能看透這個大騙局,因此很少人有足夠的決心放下這世界,放下世界這個『故事』所帶給我們的好處。」
民 點點頭。「我明白你的意思,」他問道。「放下世界是否指死亡?每個人終有一死,那即是說遲早我們也會放下這個世界,擺脫痛苦了?」
「不是,死亡無法解決問題,」 標 說。「不是世界令我們痛苦或煩惱,而是我們對世界的想法導致我們如此。因為世界只是一面鏡子,反映我們心靈裡的信念、思想或想法。如果你看到世界充滿暴力,那表示你心靈充滿暴力的念頭,你才會看到這個到處都是殘殺或戰爭的暴力世界。一天想法不改,即使你死後,你仍會發覺自己再身處一個充滿暴力的可怕地方,繼續受苦,即宗教所說的輪迴或地獄了。」
「那即是說……」
「不要去改變世界,而是改變你對世界的想法。只要你想法改變,你所看到的世界便會改變了------這便是我一直想告訴你的道理。」 標 說。
「那要怎改變呢?」 民 說。
「最後你會知道方法的,」 標 說。「最重要的,是你先要有堅定的決心,因為這聽似簡單,實踐起來卻不容易,你會經歷劇烈的掙扎。」
「怎麼會呢?」 民 不以為然道。「如果真是可以回到天堂,人人都會急不及待了,怎會還有所掙扎呢?」
「因為有得必有失,去到天堂會有損失,留在地獄也有所得著,你必須從中取捨,所以會有劇烈的掙扎,」 標 笑說道。「到時你便會知道了。
- 2024-12-26 21:09:06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