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榞樹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7章(中後) | 香港作家網 HK Writer - 自助寫作寫手O2O平台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7章(中後)

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7章(中後)

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7章(中後)

                    #8#  

             「我喜歡『新時代』另一個原因,」 民 說。「是它不像傳統宗教那樣歧視女性,非常尊敬及重視女性。」

               傳統宗教歧視女性人所皆知,「基督宗教」又好,「佛教」也罷,對女性的評價也很低,對女性的身體更視作萬惡之源,沒有幾句好的評語。

               相比之下,「新時代」對女性的評價便高得多。幾乎所有「新時代」的派別都大力表揚女性,認為女性比男性更有愛心、更為包容、更懂合作溝通、更為尊敬自然,視女性為比男性更高等、更優越的性別,主張我們要放棄過往由男性統治的傳統,改為兩性合作,或是以女性為主的新模式。

               一些「新時代」,好比「與神對話」,便有把大部份的問題都視為由男性掌權而起的觀點,為今天世界之所以攪成這樣子,都是拜男性所賜,是男性的錯。

             「與神對話」是這樣說的:人類早期社會是母系社會,當時的人相信的是仁慈和充滿愛心的女神在以女性為主的母系社會裡,女人是以情感來統禦一切。那時女性持有一切政府職位,所有的宗教權位,以及商業、科學、學術和醫療方面所有具影響力的職位,男性地位遠遠低於女性。

               一些男性(他們都是不受女性歡迎的男性)不甘屈從於女性之下,要推翻母系社會,於是便創造出凶暴的惡魔-------話說這惡魔女神的其中一個兒子,祂雖出自女神,卻邪惡壞透,十分狡滑,非常暴力,無可救藥,祂甚至會假裝為女神而欺騙世人,令人防不勝防。在如此強大的惡魔面前,仁慈和富有愛心的女神毫無辦法,要降伏這樣的強大邪惡力量,便只有依靠俱有強大力量的男神以暴易暴,才能打敗如此可怕的敵人了。當大部份人都相信了這個觀念後,人類相信的便從慈愛的女神變為暴力的男神,女性崇高地位從此不再,淪為男性的奴隸,和平的母系社會便從此被推翻,變為暴力的父系社會,結果造就出今天我們這個充滿戰爭、暴力、歧視、不公、壓迫和污染的可怕世界。

           「與神對話」說這一切都是男性製造出來的,背離情感,發明惡魔,全然是出自對母系社會的背叛不單邪惡的撒但是男性的發明物,就連強權即公理」或「權力就是力量」這類觀念,以及恐懼都是從男人創造出來的神話中產生的,充滿憤怒和妒忌的,只是人類,特別是男人想像出來的產物。事實上,創造人類出來的神是充滿慈愛的,一如能夠懷孕生育的女性,天性便是充滿愛心,熱愛和平。例如男性會用錘頭(錘子)作為武器,攻擊別人,製造暴力,女性則很少如此,如果女性有錘頭(錘子),她們會敲出正義、自由和愛,女性明顯是比男性更為文明,更為進步的性別。

              不單「與神對話」如此說,「賽斯資料」也一樣。「賽斯資料」説男性的是個

權力之神」,衪不是「創造之神」。因為「創造之神」會愛護每個生命,不會喜歡戰爭------現在大部份人類相信的卻是男性的「權力之神」(特別是「亞伯拉罕宗教」的),祂追求至高無上的權力,要打倒對手,征服敵人。因此人類社會充滿暴力、戰爭和殺戮(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相信「亞伯拉罕宗教」的中東)。男性會說這很正常,因為就連也會使用暴力對付敵人,那人類以為榜樣,又怎會有問題呢?

               台灣大力推廣「賽斯資料」的許添盛在他的書這樣說:「如果遇到敵人攻打或要發動戰爭時,就會尋求男性的神庇護,因為男性的神比較好戰。可是我常在想,對於戰勝敵人一點都不感興趣,是我們想戰勝敵人,然後創造出一個男性的神來幫忙,整個美國和阿拉伯的戰爭根本就是耶和華阿拉(安拉)在作戰。」

               除此之外,他更說:「傳統的天堂地獄是由男性的神所創造,女性的神不會創造出地獄,沒有一個媽媽會把孩子扔入地獄,一旦愈來愈多男性有了創造性思維,會開始顛覆傳統思想,要是今天美國崇拜的是女神,就不會發動戰爭,因為女神不喜歡殺生。」 民 覺得許添盛說的極有道理------若今天的中東,主要大國(特別是美國和俄羅斯),乃至全世界大部份的人都崇拜女神的話,戰爭必定大大減少,人與人之間會和平得多。

               美國女性人類學家:萊亞•滕嫩豪斯•艾斯勒(英語:Riane Tennenhaus Eisler,1931年~)的書聖杯與劍: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未來》(英語 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Our History, Our Future 》,1987年出版),便以考古學的研究指出今天人類的問題原因:在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愛、和平與寬容的世界中,長達數十萬年之久。不過,代表愛與和平的「聖杯/母性」(聖杯代表給予的權力、養育的權力和啟迪的權力)文明淪陷之後,象徵暴力與戰爭的「劍/男性」(劍代表生殺大權、統治的權力、毀滅的權力)文化取而代之(在歐洲,大約是公元前五千年,來自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大舉入歐洲開始),人類就開始進入黑暗時代-----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男尊女卑、戰火不斷,以及對自然的破壞,令人類走往滅亡。今天人類正面臨重要的抉擇,便是要由「統治」(英語:Domination)關係走回過去「夥伴」(英語:Partnership)關係,停止互相殘殺,學習互相合作和互助互愛,人類才會有明天。

              美國女性主義者:瑪麗蓮•弗倫奇(英語:Marilyn French,原姓:Edwards,1929年~2009年)的書對抗女人的戰爭》(英語 The War Against Women 》,1992年出版),更說早在遠古的三百五十萬年前,人類一直生活在男女平等的狀態。事實上,不止是平等,應該說女性在這段時期享有比男性更高的地位。可惜的是,如此美好的黃金歲月,到了約公元前四千年前左右便不再了------因為男性開始建立「父權制度」,女性地位從此日益下降,最後更成為男性的奴隸。

              後來女性開始醒覺,不甘心要屈服於男性之下,開始爭取種種的權利和機會。高高在上的男性自然不會甘心讓出權力,於是透過種種方式組織起來,確保女性在每個方面都處於低劣的地位,達至繼續統治女性的目的,作者稱這為「對抗女人的戰爭」。在對抗女人的戰爭》這本書裡,一切好事都出於女性之手,而所有壞事,則算在男性身上。

               自從男性推翻母系社會,建立「父權制度」以來,真的犯下太多的罪惡了,因此就連美國的男性月刊雜誌 GQ 》(英語 Gentlemen’s Quarterly 》)在2018年12月期數,也說是史上第一次,我們所有人(男性)都背負「父權制度」的原罪。

              要改變這局面,便需要改變人類的思想模式,由重視權力、以支配和統治為核心的男性思維變為重視生命、以合作和溝通為核心的女性思維。最好方法,便是給女性更多的權力,把統治世界的大權交給女性,這樣便能為現在人類的困境打開一線希望。

               非常著名,美國第四十四任,也是首位具有非洲裔,外表是黑人(事實他有黑人、白人和其它民族的血統,可算是名符其實的混血兒)的總統:巴拉克•候賽因•奧巴馬二世(奧巴馬也可譯為歐巴馬,英語:Barack Hussein Obama II,1961年~)很推薦「與神對話」的訊息,他在2019年12月出席新加坡一個私人活動時表示,自己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奧巴馬的總統任期是2009年1月20日至2017年1月20日),已經在思考,倘是由女性掌權,世界會變得如何。他說女性並非完美,但毫無疑問地比男性好。他更這樣說:「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如果地球上每個國家都讓女性領導兩年的話,將會在所有事情上都看到很大的改善,從生活水平到生產製造。」奧巴馬認為現在世界上有許多問題,都是因為戀棧權位的老男人而產生的。

             「你覺得這些都是有道理的?」 標 聽完後笑問。

             「我認為是對的,因為女性的確是比男性更溫柔善良,更有愛心,較少犯下暴力罪行,也很少發動戰爭,更不會想要征服自然。好比中東這些地方所以戰亂不停,不就是那些民族(不論是猶太人或阿拉伯人)全部都相信男性的神,國家又全由男性統治,才會因此如此暴力?今天世界的生態受到這麼嚴重破壞,不就正是科學所造成?而科學不就是男性想出來征服自然,統治世界的?我想如果世界相信女神,是由女性統治的話,必定會比由男性統治更和平、更公平、更為美好。另外,女性地位之所以比男性低落,飽受歧視和壓迫,不就是因為大部份人都認為是男性,所以男性是比女性高人一等嗎?」 民 說。「若人們認為是女性,便可以提昇女性的地位了。」

             「我們稍後再詳細討論女性是否比男性好的問題,」 標 說。「話說回來,『新時代』的思想之所以從二十世紀後期開始在西方大行其道,主要有四大原因。第一是『新時代』認為人即是,人與一樣完美無罪,與西方人過往相信的『基督宗教』主張人與之間有著不可穿越的距離,人因墮落而天生便有罪,人永遠也不能靠自己達至完美,必須要靠才能得到救贖等等教條相比,『新時代』思想令人感覺良好得多。現在新一代的人普遍對自己有極高的自尊,自視甚高,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很難再接受自己生下來便有罪,永遠都有問題,必須要依靠才能得到拯救的傳統觀念了。」

           「沒錯,說人天生便有原罪,天生便有問題,令人很自卑,還充滿強烈的罪惡感。第二個呢?」

           「第二點是『新時代』肯定人的欲望。無論是想獲得健康、性愛、金錢、愛情或事業等等願望,新時代』都非常鼓勵人去追求,更提供很多方法助人夢想成真。傳統宗教一般認為人性邪惡敗壞,充滿罪惡,為此訂立眾多教條和禁忌,盡量約束人的欲望,以免人壞至不可救藥,故此傳統宗教總是多多禁忌:有錢不能上天堂,性交會令人墮落,女性展示身體是罪惡,這樣不准吃那樣不准做,充斥板起臉孔教訓人的壓抑教條。『新時代』認為人即是,因此人性本善,而且還非常神聖,故此我們大可取消對人的規條或限制,讓人有最大的自由去發揮潛能,實現夢想,滿足欲望。『新時代』也非常讚揚情緒、感覺、感受,常叫人要聽從內心的感覺,相信內心的感受,信賴內心的指引,跟隨內心而行動,只要能令自己開心愉快便可盡情去做,非常迎合現代人喜歡自由、享樂至上、最緊要快樂的心態。例如『賽斯資料』的信念便是說:人性本善,世間並沒有邪惡,因此我們要信任生命、要相信自己、跟隨內心的衝動而行,活出真正的自己,大家不應進行殘酷的競爭,而是應該合作共創世界美好的未來等等,也與傳統宗教非常不同了。」

             「沒錯,能夠活得自由和快樂,以及活出真正的自己,可以說是現在每個人最大的願望,」 民 說。「能夠做到的話,真是死而無憾了。」

             「現在你做到嗎?」 標 笑問道。

             「當然做不到,」 民 搖頭苦笑。「我想一天還要工作,還要供樓,也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吧?這樣的願望恐怕只能等到退休,供完樓後,才有可能實現了。你也是吧?」

             「 過在我們讀書的時代,每個香港人都追求的四仔主義』(屋仔(買屋置業)、車仔(有車)、老婆仔/老公仔(結婚)、BB仔(小孩),現在我差不多全部有齊,可說幾乎已活出想要的自己了。」   標 笑著說。

            「我不在乎『車仔』和『BB仔』,只想有『屋仔』和『老婆仔』。本來兩個也有的,現在只剩一個。」 民 嘆氣道。「我真不想有這樣的人生。」

            「不過根據『新時代』所說,你現在所過的生活是你自己所創造, 是你想過的人生,因此你也已經活出真正的自己了。」

            「所以才這麼痛苦,」 民 苦笑道。「我便曾怪責自己,為何不創造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人生?至少能夠和妻子白頭到老,或是為自己創造一份更好的職業嘛。」

            「那你可以找其它工作的,又沒有人禁止你轉行,而且你也可以再找另一個老婆哦。」

            「不會再想有第二段婚姻了,因為不想再失望多一次。至於轉工,一把年紀,很難再轉行了,而且還要供樓,也無法辭去工作------也是不要說這些了,繼續說第三個吧。」

           「好的,第三個便是你所說尊崇女性。『新時代』非常推崇女神,例如是古希臘神話裡的佳亞/蓋亞(英語:Gaia / Gaea,大地之母/大地女神/地球之母/地球女神),認為新的時代將會是女神回歸,女性再次成為世界的統治者,要尊重及提高女性的機會和權利,特別是給女性身體自主和追求性愛的自由,對受過女性主義影響、不再想扮演傳統角色的現代女性極為吸引。估計相信『新時代』的信徒至少一半以上都是女性,甚至高達八成以上。」

             民 點點頭。例如「與神對話」便非常認同「怛特羅/譚崔」,讚美性行為,欣賞身體之美。即使是女性,也無須視自己身體為邪惡之物而加以遮蔽,可以盡情展示,只要你喜歡,只要你覺得舒服便行,完全沒有問題;性行為也一樣,只要受影響的成年人同意、接受的話,他們之間可以進行任何形式的性行為,完全無罪。因此「與神對話」便鼓勵父母在兒女面前全裸展示身體,並告訴、提醒、表現給孩子知道,性是多麼值得歡慶、多麼歡天喜地的事 (「與神對話」說高度進步的社會(例如一些外星人社會),會視裸體為正常自然,成人的性行為也會公開進行,包括在兒童面前),我們完全無須為身體或性愛感到罪惡或羞恥的。

              民 說他覺得「與神對話」這些「新時代」思想與傳統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可說是對待性愛與暴力的態度。「新時代」幾乎無一不是讚揚前者,反對後者。比較之下,「基督宗教」、「佛教」這些傳統宗教表面上會批評譴責暴力,實際對暴力相當包容,它們卻嚴厲禁止在公眾場所裡展示性愛親熱行為,並視裸露身體(特別是女性的身體)為邪惡墮落的嚴重罪惡。與它們相比,「新時代」這方面顯得非常進步了。

               例如「與神對話」便說高度進步的社會(例如一些外星人社會)是沒有暴力玩樂,例如什麼拳擊、摔角、散打、MMA(英語:Mixed Martial Arts,中文名為「綜合格鬥」)等等以暴力為樂趣的運動比賽,這些社會熱愛的是性行為,一如1960和1970年代美國反對「越戰」(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人士所說的著名反戰口號:「做愛,不要戰爭!」(英語:Make Love, not War !)。因為暴力是壞,是較低階層的行為;而性愛是好,是較文明、較高階層的行為,故此「與神對話」裡的「」大力讚揚性愛而譴責暴力,與傳統宗教,特別是一神教裡的的喜好完全相反。

              標 說的確如此。他說傳統宗教雖然也會反對暴力,但它們對暴力頗為包容,例如傳統宗教的信徒很少批評日間時間裡,電視台播放兩個陌生男人赤膊上身,在擂台進行的格鬥比賽節目(拳擊、摔角等等)。即使是在兒童節目裡,例如給兒童看的動畫卡通,出現打架或戰爭場面(這些卡通動畫多的是),教徒也很少會大力批評,他們也不會反對電視新聞播放有關凶殺或戰爭的新聞報導,他們認為讓兒童(特別是男孩)看見打鬥暴力沒有什麼要緊的,因為這是世界的真實一面。

               傳統宗教真正極力反對的是性愛,即使性愛與暴力同是世界的真實樣貌,也不能讓兒童目睹。若電視台在日間時間播放一男一女互相親熱,互相撫摸場面的節目,即使他們是一對夫妻,即使他們沒有脫衣,這節目若被小孩看到的話,必會招來教徒「教壞下一代、有傷風化、破壞社會秩序」的猛烈責難之聲,若讓兒童看見性感暴露的女性,更是污染兒童的純真心靈。傳統宗教對暴力及性愛的取向可以用這數句話形容:「除非是為生育,否則不要做愛,寧願選擇戰爭!讓小孩看見打鬥暴力,也比讓他們看見親熱場面更好!女性的身體很危險,因此女性必須要把身體包得密實,以免她們引誘男人犯罪!」 

              民 說這正是傳統宗教在現在愈來愈被人遺棄的原因。「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生活得這麼辛苦,人人都不想再遵守這麼多禁忌,想有更多的自由,想要更多的樂趣,傳統宗教說這樣不可以做,那樣做又有罪,連吃什麼、穿什麼、怎麼穿也有諸多限制,連滿足性需要也禁止,誰還想聽這些教訓?誰還想遵守這些規則?而且現代女性渴望自由自主,那會再想聽傳統宗教那些對女性歧視和壓迫的教條?現代人也比過去文明理性,不會再像過去的人那樣好戰,情願做愛也不想打仗,因此離棄傳統宗教實在正常不過。」

              「為適應現今時代潮流,就連傳統的『基督宗教』也開始愈來愈接近『新時代』,很多教派都已偏離傳統教條,與『新時代』提倡的思想更為類似。」 標 說。「例如在1998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埃及王子》裡的歌曲 When you believe 》英語原版裡,整首歌便不斷重覆『當你相信,奇蹟便會出現』的訊息,正是人的信心信念可以成就奇蹟的新時代』思想。現在『基督宗教』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教派,便完全是『新時代』那套,知道是什麼嗎?」

                民 搖搖頭。「是什麼?」

            「 這個在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出現的派別名為成功神學』,或可叫『富足神學』、『昌盛神學』、『繁榮神學』等等,英語名稱是Prosperity Theology。」 標 說。「現在美國最大的其中一個教會是『湖木教會』(英語:Lakewood Church),這教會的牧師約爾•斯科特•歐斯汀(英語:Joel Scott Osteen,1963年~)在美國極受歡迎(他在1999年開始成為這教會的負責人),他的講道便極少談及原罪地獄審判等令人不快的消極東西,只說積極美好的東西,令人聽後感覺良好的內容。歐斯汀的著作活出美好》(英語: Your Best Life Now7 Steps to Living at Your Full Potential 》,2004年出版)還提供方法,主要遵循七個方法或步驟,我們便可在俗世得到想要的一切,包括成功、健康、財富、名利等等美好之事,這正是『新時代』思想裡最受歡迎的『吸引力法則』,利用思想、言語、行動令自己得到世俗之樂的方法。只要你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你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因為上帝也想你成功快樂,想你富裕聰明,健康幸福,這不必等你死後去的天堂才能享受,在俗世裡上帝便已會賜予給你。

             「這樣的教會,我朋友魯兆剛也一定喜歡,」 民 笑說。「如果上帝不會罵他沈迷賭博,還會實現他想贏錢願望的話。」然而 民 搖搖頭道。「這樣的與『新時代』思想裡的實在沒有什麼不同,那我情願選擇『新時代』思想了。那第四個原因呢?」

            「第四個是反映西方社會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

            「什麼變化?」

            「美國近代的歷史學家:富蘭克林•L•鮑姆(英語:Franklin L. Baumer,1913年~1990年)便說過一句可以總結西方思想的演變『From Being to Becoming』。十七世紀前,由古希臘至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哲學家追求的目標,是希望找到一個不變不動,統合一切變化現象背後『Being』,我把它譯為本體』,意思是一個創造所有變化,自己卻不變不動的主體。那時的人認為『Becoming』,可譯為『變動』的現象是假的,是不重要的,哲學家要看透『變動』這假象,要找到它背後不變的『本體』,這才是該追求的目標,十七世紀之前,西方人問的基本是:這世界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世界會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一定有什麼力量或道理讓這個世界出現,這是我們應該要關心的核心問題。」

              然後, 標 說到了十七世紀開始,西方人的想法發生改變了。

            「到了十七、十八世紀,情況開始改變了。因為西方社會這時出現前所未有,天翻地覆的劇變,而且變化愈來愈多,愈來愈快。西方人由好奇世界為何存在,改為好奇為何會有變化,他們關注的重點變為:世界為什麼會有改變?那創造世界讓世界存在的力量,為什麼不給我們一個完美,固定的世界,而要讓它不斷變動?為什麼我們面對的是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變化是怎麼來的?又是為什麼會如此?由關注固定不變的本體變為關注變化本身,這便是『From Being to Becoming』。『基督宗教』裡的,一直都是永恆不變,雖然祂創造一個有變化的世界但祂本身卻不動如山,沒有改變。沒錯,一直也有少數西方思想家提出也會改變的觀點,不過不被視為主流。直至二十世紀,當西方人發現不單世界裡一切事情,就連這個宇宙本身也不是永恆,也是有開始,由一小點膨脹變大後,開始有愈來愈多西方人相信本身也會改變,而且還是永遠不停改變,一如宇宙的情況。如鮑姆所說,近代西方思想的核心,就是『以變動代替本體,以相對概念代替絕對概念,以運動概念代替不動概念』。『新時代』之大受現在的人歡迎,便正是反映出我們這個時代思想的特點:喜歡改變、變化和創新覺得這代表進步,充滿趣味,是好的。而永恆不變、沒有變化便等於停滯不前,沒有進步,是沈悶乏味,是不好的。」

              標 說「新時代」的神學觀,便是他曾提過的「泛神論」和「萬有在神論」了。

    「泛神論」是指宇宙萬物都是的化身,這個世界便是神,不單在「新時代」或「印度教」有類似看法,就連西方社會也不乏提倡者,十七世紀的荷蘭哲學家:巴魯赫•史賓諾沙(荷蘭語:Baruch Spinoza,原名:Benedito de Espinosa,1632年~1677年)便相信認為宇宙間只有一種實體,即宇宙本身,上帝創造這個宇宙並不是為置身事外,上帝就是這個宇宙,祂與宇宙就是同一回事。他反對一神教裡那種「人格神」(英語:Personal god,意思是與世界有別,有著類似人類情緒反應的。會憤怒、懷疑、懲罰、後悔,並能與人直接溝通對話的,例如聖經》裡便有很多上帝與人對話,以及因人類所作所為而後悔、或是大發怒火等等的記載)的觀念。

    「萬有在神論」又稱為「超泛神論」,它與「泛神論」有些類似,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內在的一部份,但並未吸收的無限本性,不算完全等於。宇宙在之內,然而卻超越宇宙,比宇宙更為浩瀚廣大,更為不可思議。「萬有在神論」認為與世界實際上有著彼此依賴和可以互換的關係,不但世界需要也需要這個世界。

                同樣的,除了在「新時代」有類似觀點外,一些西方人或印度人也有相似的看法。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在他的哲學裡,便指出「精神」(德語:Geist,可說便是)是完美的,但祂必須要客體化或物質化,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在這過程中,有了缺陷,有了好壞,因此物質世界總有問題,總有不完美的地方。然而世界藉著變化,藉著「辯證法」(英語:Dialectic,意思是指為實現目標而盡力克服遇上的困難,必要時會作出妥協,前進幾步也會退回幾步的漫長發展過程)而能夠往上發展,最後終能與「精神」合為一,再度成為完美。「印度教」裡的羅摩奴闍的「有限制不二元論吠檀多」派別,也抱有差不多的看法,認為世界和之間就如人的身體與靈魂一樣,雙方都需要對方,缺一不可。

            「原來如此,」 民 點點頭。「與西方傳統宗教相比,『新時代』對這個不停變化的宇宙的解釋是合理得多的。可惜的是,這樣的解釋最後也不能帶給人什麼希望。」

 

                  #9#

              這的確很遺憾,一如發光發熱的太陽終會熄滅,地球最後會變成黑暗的死亡星球。 民  最後發覺無論是「塞斯資料」也好,「與神對話」也好,這些「新時代」思想也無法圓滿解答那幾個人類的終極問題,更無法令人感到樂觀,看到光明。

              好比說「」為體驗自己,必須要創造出不同事物,才能讓自己體驗到完滿完美等等感覺,因此祂才創造這個毫不完美,充滿種種問題和苦難的世界出來。若真是如此的話,那豈不是說這個充滿災難和死亡的世界,罪魁禍首不就是拜這個「」所賜?當 民 想到這世界的一切災難、不幸和痛苦都是「」的傑作,是「」希望如此才令這些事情發生,便覺得這樣的「」很有問題,十分危險。

              更叫 民 難過的是,「」的分身「靈魂」,為體會各種感覺,因而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而「」又必須要有對比,才能真正體驗到某情況。那表示「」要體驗到成功和希望,便必須要創造出相反的情況:失敗和絶望,一些「靈魂」便必須要選擇體驗失敗和痛苦。想到這裡, 民 心底裡冒出了這把聲音:自己是選擇了這樣的人生嗎? 如果是的話,這可以解釋自己為何活得如此痛苦,為何怎樣做也好像無法改變不幸的命運。因為「」若要體驗希望,便必須要讓其中一部份體驗絶望,用來作為對比。自己若是「」選擇體驗絶望的那部份,那自己無何如何努力改善命運也只是徒勞無功,完全白費心機了。

               在「與神對話」系列裡,作者提及人類社會的眾多問題,包括飢荒、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等等問題,希望「」能出手解決,「」說不能插手,因為這會干涉人類的自由意志。祂卻提出了很多方法給人類參考,好比成立全球政府建立全球電子貨幣系統,把每個人的財富資料,包括財產、收入、支出等等完全透明化,每個人都可以查核任何人的財務狀況(這樣便沒有任何財務私隱),放棄軍事對立和競賽,把花在戰爭或防衞上的金錢投放在改善民生事務上,設立個人財富上限,並推行任何成年人都可取得的全民基本收入/無條件基本收入/基木收入」(英語:Universal Basic Income /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 Basic income,可簡稱為UBI,不能讓人大富大貴,卻足夠讓人衣食無憂,能夠應付日常生活,讓人可以有能力追尋自己的夢想的定期固定收入,領取這筆收入不需資產審查,無論是富是貧,無論有無工作,無論工作的薪金多少都可領取),建立大家全是一體的全新觀念等等,便可以大大改善人類現在的苦境。 民 覺得很可笑:現在世界亂七八糟的情況,不就正是「」想要的嗎?正因為有了這麼多的問題,「」才可以有所對比,體驗真正的自己嗎?如果這些問題真是解決了,「」為了要繼續體驗自己,不是又要製造出更多、更大的問題出來?如此一來,所做的一切又有何意義?這不是白費心機嗎?

              台灣作家:孟東籬(原名:孟祥森,1937年~2009年)便對「與神對話」的思想有如此的疑問:「如果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神的分身與化身,則為什麼的分身與化身要互相廝殺與吞食呢?為什麼要有這麼多悲劇呢?為什麼非洲的小孩要餓死呢?為什麼母親的乳房要淪為這般乾癟呢?人類的本質既然是,為什麼經過億萬年的演化或輪迴,還這般愚蠢與殘暴呢?為體會自己為無限光明之身,非要生靈塗炭不可嗎?我不能釋懷的是各種有生之物所遭遇的摧殘與悲劇。這些事情令人傷痛。如果宇宙間並無有知有情的神,則一切悲劇只是運行與演化所造成;但如果宇宙中有一位有知有情的神,則生命所遭遇的悲劇便變得不但不可解,不可接受,並且不可原諒。

               這正是 民 的疑問。傳統「基督宗教」這些一神教裡的,固然無法完滿解答這些問題,即使「與神對話」等「新時代」思想裡的,所謂仁慈友善的,同樣無法令 民 釋懷。

    說起來實在難以相信,與傳統宗教相比,「新時代」的思想看似正面,光明,充滿愛心,積極和溫暖。然而在其好看迷人的思想背後, 民 卻看到殘酷和可怕的另一面。當 民 想到自己和無數生靈一樣,永遠在這世界裡競爭、殘殺和打敗別人,要經驗失敗、分離、傷痛和死亡等等痛苦的感受永遠不能結束這樣的遊戲永遠不能回到沒有死亡、沒有失敗、沒有痛苦和悲傷的圓滿之境,這實在絕望! 民 不想留在這個毫不完美、充滿痛苦的娑婆世界,渴望回到圓滿的天堂,才想在宗教信仰裡找尋解脫之道,當他好不容易來到「新時代」的門前,以為找到答案了,才發覺自己永遠要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進行你死我活的遊戲,不為什麼,這正是想要的。

作家價錢報價
  • 2024-09-14 21:32:46
  • 1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登記
  • 香港作家網 尋找作家Writer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排行榜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紀錄
  • 「香港作家網」各作家之優質作家訓練培訓課程班
  • 香港作家網Writer廣告查詢、推介優質香港好作家 香港作家Writer專業網上宣傳推廣及資訊平台、作家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