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3章(中)
#11#
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魯道夫•約瑟夫•亞歷山大•薛定諤(德語: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1887年~1961年)的「薛定諤的貓」(英語:Schrödinger's cat)實驗,便是描述「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如何不可思議的一個純理論實驗(不曾真的進行過的實驗):把一隻貓、一個裝有有毒氣體的玻璃燒瓶,以及放射性物質,一同放進封閉的盒子裏。在一段時間內,便當一小時好了,一小時後盒子裡的放射性物質至少有一個原子衰變的機率為50%,它沒有任何原子衰變的機率也同樣為50%,假若衰變事件發生了,當盒子內的監控器偵測到衰變的粒子時,就會打破玻璃燒瓶,釋放裡面的有毒氣體,殺死盒子裡的貓,假若沒有發生衰變事件,貓便仍舊存活(再說一次,是純理論的實驗,沒有真的進行過)。
根據一般的認知,一小時後,盒子裡的貓不是生便是死,只有一種可能。然而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過了一小時後,盒子裡的貓會處於是死也是活、不死也不活的不確定情況,直至實驗者打開箱子觀察,不明確情況才會立即變為確定,這隻貓會活下來或死去,而不是處於是死也是活、不死也不活的不確定狀態。
「我讀高中時,因英語和數學不好,」 民 忍不住求助道。「加上喜歡文學和歷史,所以選了『文科』,對物理學不太熟悉。這個什麼『波粒二象性』到現在也弄不清楚,至於這個『薛定諤的貓』更完全不能理解。我妹妹讀『理科』,又是大學生,我曾叫她說明,她也說無能為力,因為連她也不太明白。你可否用較淺白的例子來解釋?」
「當然可以,我便以『畢種漢的試卷』這個也是純理論的實驗來說明,你應該會較易明白了。」
「什麼是『不准看的試卷』?」 民 一臉疑惑。
標 以電腦向 民 展示:
有一個古怪的學生畢種漢,他每次去試場參加考試,作答試卷時(為簡單起見,便當這考試的試卷只有一條選擇題目,因此考試時間很短,只有五秒),如果考試官沒有看著他作答,這學生便會考到滿分的一百分,反之若考試官看著這學生作答,這學生便考到最差的零分。影響這個學生考到滿分或是零分的因素,便是看考試官有否觀察這個學生作答這份試卷。即使考試官不在試場直接觀察,而是在試場安裝了極其隱蔽的拍攝鏡頭,然後在距離試場頗遠的保安室裡,透過閉路電視、電腦、手機或其它電子儀器觀察這學生在試場作答試卷的情況,學生的成績也會是零分。這個畢種漢好像有感知能力似的,可以知道考試官有沒有觀察他作答試卷,不管什麼方法也無法欺騙這個學生。
這便像「基本粒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看有沒有觀察者在觀察「基本粒子」的行動。沒有觀察時,「基本粒子」便以「波」的形式移動;一有觀察時,便以「粒子」的方式移動。
這表示什麼?既然「基本粒子」是組成萬物的基礎,而「基本粒子」必須是要有人或其它具有意識的東西觀察它們時,它們才會固定下來,成為「粒子」。這表示宇宙裡的一切,無論是小如灰塵,或是大如星球,也必須要有人(或至少是有類似人的意識)觀察它們,它們才會是實在的物體!當沒有人,或沒有其它高等意識在觀察太平山的岩石、鳳凰山的日出、尖沙咀的海浪、或是西貢的藍天白雲時,它們並不存在,什麼也不是,只是一團有著所有可能性的「波函數」,沒有山,沒有水,沒有海,沒有石,沒有雲,沒有天空、沒有清風、沒有太陽、什麼也不是。
民 說這實在很難相信,觀察怎可能影響所觀察的事物?一塊石頭如果沒有人觀察它的時候,它便不存在的話,那豈不是說,當這個宇宙裡所有人也消失,或說所有具有意識的生命也消失,觀察不再存在的話,整個宇宙也會隨著消失了嗎?
標 便點頭,說這表示他真正了解「量子力學」的驚人之處。
對「量子力學」感到難以相信的莫說是凡夫俗子,就連以「相對論」(英語:Theory of Relativity)著名的愛因斯坦也難以接受,雖然他也是「量子力學」理論的奠立者,不過他也無法認同這點:萬事萬物都要有人或類似的意識在觀察它,它才會成為現實,不然只是一堆有著所有可能性,沒有固定形態的「波函數」?愛因斯坦便曾問道:難道天上的月亮,在沒有人看著它的時候,它便不存在嗎?
答案是:沒錯,可能是如此。「量子力學」裡對這現象有數個解釋,其中最多人認同的,便是「哥本哈根詮釋」(英語: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這是在1920年代提出的解釋。
「哥本哈根詮釋」是由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亨里克•達維德•玻爾(丹麥語: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962年)和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卡爾•海森堡(德語: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年~1976年)提出的概念:一顆「粒子」只存在於或然率的模糊狀態,直到觀察時,發生「波函數塌縮」,它才會明確存在。所有的「粒子」,一切的物體,都與觀察者息息相關,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其實只是處於尚末確定的狀態。因此有意識的觀察者十分重要,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過除此之外,好像還有另一個解釋:『多重世界』或『多重宇宙』吧?」 民 說道,並飲了口檸檬茶。
很多科學家都不喜歡「哥本哈根詮釋」這解釋,他們不相信有意識的觀察者竟然能夠改變外在的世界,這實在太過離奇,太難叫人相信。因此其它解釋相繼出現,除了「哥本哈根詮釋」外,便以「普林斯頓大學」(英語:Princeton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休•艾佛雷特三世(英語:Hugh Everett III,1930年~1982年)提出的「多重世界詮釋」(英語: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得到最多人的支持,這理論有人稱之為「多重宇宙論」或「多元宇宙論」(英語:Multiverse)。
#12#
「多重世界詮釋」理論是說:當你對「波函數」進行觀察時,它並不會「塌縮」,而是會「分裂」(英語:Splitting),每進行一次觀察,便會分裂一次,依照這推理,會出現無數的世界,因為有無數的世界,因此所有可能的事情都會發生,這理論極富想像力,因此深受科幻作者的歡迎------在某個世界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得到勝利;在某個世界裡,根據馬克思主義建立,曾是全球最大國家的蘇聯,沒有在1991年的12月解體,而是獲得成功,失敗衰落而分裂的是資本主義的代表國美國;某個世界裡,一直也是女性掌權,教育、工作、資源和權力大部份都在女性手上,被歧視和受壓迫的是男性,為抗議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出現了爭取平等、消除歧視、解放男性的男性運動……
什麼也有可能發生,這真是很難不叫人心懷憧憬, 民 不知有多少次作這樣的幻想了。如果父母沒有成婚、如果父母沒有生下自己、如果中學時沒有搬家、如果爺爺沒有這麼早便去世、如果馬詩敏沒有移民、如果父母願意離婚、如果自己有勇氣自殺、如果妻子沒有遇上車禍、以及最重要的,如果神沒有創造這個世界,沒有創造人類的話……那會怎樣?會比現在更好嗎?
可惜的是,「多重世界詮釋」難以證實,即使真有無數個其它的世界,不同世界之間無法進行溝通交流,我們更無法到達這些不同的世界,連想看一眼也做不到,因此 民 覺得這理論是對是錯,也好像沒有什麼分別,對自己毫無影響。
「然而,即使『多重世界詮釋』是正確,真的有不同的世界存在,仍然不能抹殺意識的重要性。」 標 特別強調道。
「為什麼這樣說?」 民 不明地問。「如果真有眾多不同的世界,什麼的世界也可能存在,那必定有些世界的條件,是適合生命生存的,雖然機會率也許不高,不過必定會有少數的世界是可能的。既然如此,不必有神存在,不必什麼高度智慧的刻意規劃,也能解釋為何這個宇宙會適合生物生存了,不是嗎?」
「是,聽似的確如此。然而你想想,這一切如何開始呢?因為不管『波函數』是『塌縮』或是『分裂』,也必須要有一個具有意識的觀察者進行觀察,『波函數』才會成為確實的形態,這不就表示,這個宇宙能夠存在,必須要有觀察者存在了嗎?即使真是有多重世界,也必須有觀察者在進行觀察,『波函數』才會『分裂』的嗎?如果沒有觀察,它便只是沒有固定形態的波,而不是由粒子構成的世界了。」 標 解釋道。
「如果真有多重世界,也許有些世界的『波函數』不必有觀察者,也會自然便『塌縮』或是『分裂』的呢?或者,有些世界的構成元素,不是像『基本粒子』等東西,而是其它東西,而這些東西本身已可以不靠其它原因也能單獨存在,那也不必需要觀察者,世界也能存在了。」 民 如此說。
「當你的說法成立,有些宇宙的組成元素是不必有觀察者進行觀察也能存在。然而,我們身處的宇宙卻不是這樣,我們身處的這個宇宙是由『基本粒子』所構成,『基本粒子』卻必須要有意識對它們進行觀察,才會成為明確存在的狀態,那不是表示,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必須要有意識的觀察者,才能存在的嗎?一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奬者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所說的:『在被觀察到之前,任何現象都不是真實的現象』的了。」
「也許,這個世界不是真實的東西,只是夢境、幻象,甚至是由一個或一群高度智慧生命體創造出來的小說、電影或電子遊戲(電玩遊戲)之類的東西呢?」 民 說出另一個可能。「那便可以解答這問題了。」
#13#
世界是幻象、夢,或某個智慧的創作說法古已有之。不同時代的人對這觀點有不同形式的比喻,最常見的是以夢境、幻覺,故事等等。好比古代中國的莊子有次夢見自己是隻蝴蝶,夢醒後他便疑惑:究竟我是一個人,夢見自己變為一隻蝴蝶?或是我其實是一隻蝴蝶
,夢見自己變為一個人呢?小說《蘇菲的世界》裡的蘇菲•阿蒙森,她後來發現自己其實是出於一個少校父親創造出來的人物,這個名叫艾勃特•克格(挪威語:Albert Knag)的男人為向女兒教授哲學知識,因而寫了一本哲學小說,並為此創造出蘇菲•阿蒙森這個虛構的角色。
到了二十世紀,有一個更叫人疑幻疑真的解釋:「桶中之腦」(英語:Brain in a jar),又叫「缸中之腦」(英語:Brain in a vat),這個比喻是美國哲學家:希拉里•懷特哈爾•普特南(英語: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年~2016年)所提出的。
現代科學發現,我們人類所體驗到的一切,無論是看到的東西,聽到的聲音,觸望到的物體,或是染病受傷感到的不適痛楚,最終都會在我們的大腦中轉化為神經訊號,有了這些訊號,我們才會有種種的感覺。假設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機器或其它高度智慧之生命體,將一個大腦從人體取出,放入一個裝有營養液的桶(缸)里,維持這個大腦的生命,再把大腦接駁接著一部超級電腦。超級電腦通過神經末梢,向這個大腦傳遞各種訊號,並對於大腦發出的訊號給予反饋(種種的反應)------這樣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
這個大腦會覺得自己仍然是個人,生活在正常世界裡,看到藍天白雲,嗅到花草之香,感覺到炙熱的陽光和清涼的河水,感覺到因為比賽勝利而興奮,以及身體受傷的痛楚和不適。然而這一切都不是真的,這個大腦所感覺到的一切,只是電腦製造的「虛擬實境」(英語:Virtual Reality),虛假的幻象。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部大腦能否意識到自己生活在幻象中?如果能的話,那有沒有辦法擺脫幻象的束縛,獲得自由?這是眾多科幻作品的題材,好比在1999年上映的《22世紀殺人網絡/駭客任務/黑客帝國》(英語:《 The Matrix 》,導演:華高斯基兄弟(英語:Wachowski Brothers),兩人於1960年代出生,到了2016年4月,兩人已先後變性為女性,因此改名為華高斯基姐妹(英語:The Wachowskis)),便是一個講述人類對抗奴役他們的電腦的科幻電影故事,因為大受歡迎,在21世紀還推出了好幾部續集。
另一部電影也有類似主題,便是同在1999年上映的《十三度凶間》(英語:《 The Thirteenth Floor 》,導演:喬瑟夫•盧斯納克(德語:Josef Rusnak,1958年~),劇情是主角以為自己虛擬了另一個世界,最後卻發現自己也是被虛擬的,或者說,他自己也無法知道自己身處的世界是不是虛擬的。
「不止在科幻電影裡,」 標 說。「在哲學界裡也有人認真思考這種可能性。」
2003年,瑞典籍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瑞典語:Nick Bostrom,1973年~)出版了一篇論文《我們活在電腦模擬的世界嗎?》(英語:《 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 》) ,這篇文章說先進的文明做了很多模擬(全面性的虛幻世界),宇宙中的大部份都是電腦模擬的結果。我們這些較早期,較原始的人類是先進文明模擬其祖先的結果。先進文明有可能為了教育後代,告訴他們祖先的生活圖像,因此做了電腦模擬。
好比現在人類發展的技術「全像術」(英語:Holography),不單可以讓人看到立體的影像,已進步到能讓人碰觸並產生感覺,就像摸到砂紙一樣有粗糙感。加以時日的話,做到能夠看見、觸望、聞到氣味、感覺到溫度的「全像術」,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那技術比人類要先進不知多少倍的外星人,牠們能夠造出一個令我們信以為真的全像宇宙,也不是什麼天方夜譚了。
#14#
「是的,『桶中之腦』這理論的確很有說服力,」 標 說。「然而無論這個世界是夢境也好,幻象也好,也必須首先有意識,夢境或幻象才能出現。一如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 (法語:René Descartes,1596年~1650年)所說,我們所感覺到的一切可能只是幻覺,然而在想著這問題的我,必定是真實存在的,這是絕對可靠的真理,因此他說『Je pense, donc je suis』:我想,所以我是。因為若我不存在的話,便根本便沒有人能進行『想』這個行為了。」
「即使我們會想、會思考,會懷疑,也不能代表我們是真的,」 民 仍然未被說服。「例如若你和我只是一部小說裡的角色,那我們只是存在於作者腦海裡的一個念頭,只是出自作者腦海裡的想像,並不是真正存在。一如《蘇菲的世界》小說裡的蘇菲•阿蒙森,她只是小說裡面的艾勃特•克格這人筆下的虛構人物,而歸根究底,不論是蘇菲•阿蒙森或是艾勃特•克格,兩個也只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腦海裡的幻想角色,不是真的存在。」
「對極!」 標 點點頭。「即使我們會思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也不代表我們是真的。如你所說,我們和這世界一樣,可能只是某個作者構思出來的故事,只存在於他腦海裡的念頭。不過,即使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只是小說、電影或電子遊戲,或是以高科技模擬的東西,或者只是被機械、科學家、甚至是外星人控制的『桶中之腦』,那也表示有東西在創造我們,控制我們,在這個幻象世界背後,是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創作者、製造者或控制這一切的主宰。好比蘇菲•阿蒙森,她是艾勃特•克格筆下的人物,而艾勃特•克格又是作家喬斯坦•賈德筆下的人物,腦海裡的想像,也許連喬斯坦•賈德也不是真的,而是某個東西筆下的人物,是幻想的念頭,而這東西也許又出於另一個東西的想像,不過只要這樣一路追尋下去,最後必定會有一個真實存在之物,這個便是終極真實-------萬物的本源,一切的開始。這個本源由始至終存在,不需任何原因或條件,也沒有何時出現或何時消失的問題,不會消失毀滅,永恆長存,這樣的特點便非常類似宗教所說,創造這宇宙的神了。」
「如果宇宙是真實存在,以科學去解釋這個宇宙起源的話,」 民 說。「萬事萬物,包括宇宙的成因,是『量子泡沫』。在『量子泡沫』裡會不停冒出粒子,這些粒子大部份都會很快消失,小部份的粒子會經歷一連串複雜的過程,變為有生物存在的廣闊宇宙。『量子泡沫』由始至終存在,沒有何時出現,何時結束的問題,也不須任何原因或創造者,便已經存在,終極真實便是『量子泡沫』,純粹是死物,是沒有生命,沒有感覺,沒有意識的東西,我覺得這與宗教裡的神沒有什麼相似之處了。」
「沒錯,不過要記得從『量子泡沫』裡出現的粒子,只會維持『波函數』的狀態,必須要有一個具有意識的觀察者進行觀察,『波函數』才會『塌縮』或是『分裂』,成為確實的粒子形態。這個具有意識的觀察者,它與『量子泡沫』一樣,由始至終存在,沒有何時出現,何時結束的問題,也不須任何原因或創造者便已經存在,你不覺得它與宗教裡創造宇宙的神非常相似嗎?」
「這樣說的話,那表示------」
「無論宇宙是真實存在或是虛構的幻想,必定會有一個有意識的創造者,一切因祂而來,或者是由這個意識在觀察這個宇宙,宇宙才可以存在。亞里士多德便以這樣而推斷出神的存在,他把神定義為:第一個不被推動的推動者。一切變化、運動的開始。十八世紀時的英國『新教』的『聖公宗/聖公會』裡一名『主教』(英語:Bishop)佐治•貝克萊(英語:George Berkeley,1685年~1753年),認為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所感受到的事情是否確實存在,他認為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有一個我們難以察覺、難以發現的成因,萬事萬物都是因為這原因而存在。」
「既然他是主教,是宗教信徒,他的答案一定是神了吧?」
「沒錯,他認為我們身邊的世界,以及我們的生命,全都存在於神的心中,神是萬物唯一的成因。」 標 說。
然後, 標 打開「ACIM」檔案另一頁,對 民 介紹一部與這有關的日本科幻動畫。這部作品名叫《流星機學生霸》(日語:《流星機ガクセイバー》),是1993年至1994年推出的科幻動畫系列,共有六集。
《流星機學生霸》動畫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某天,一塊神秘隕石墮落地球,人類在這隕石裡發現了來自其它星球的科學技術,於是對此展開研究。一群神秘的外星人突然來到地球,想搶奪這塊隕石。一個非常不負責任、胡鬧攪笑的老師命令他的一群中學生去啟動隕石的裝置,結果這塊隕石變成一部巨大的機械人(嚴格來說,是一大一小,共兩部機械人,可以二合為一),於是中學生便駕駛機械人,與外星人發生戰爭。
外星人與地球人不打不相識,慢慢化敵為友,並為解開一連串的謎團而合作。外星人告訴地球人,這一切神秘的事情,幕後可能是由宇宙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群族「超神族」的所為,在解開「超神族」的真相途中,他們遇上種種離奇古怪的遭遇,並發現一個神秘的少年,這少年好像在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那樣,這少年便是「超神族」的人嗎?這一切真的是「超神族」所做的嗎?
到了最後,地球人與外星人到達宇宙的中心,終於解開謎團。原來所謂的「超神族」根本並不存在,它只是迷惑人類及外星人的假象,背後其實另有驚人的真相!
真相原來是這樣:這個宇宙是由一群高度智慧的生命體所創造。之所以要創造出這個宇宙,以及地球人與外星人這些生命,是為進行實驗!而這個神秘的少年便是這個實驗的觀察者,目的是要觀察、記錄地球人和外星人遇上種種事情的反應。現在實驗完成了,觀察者說他收到上頭的指示,要清除這個實驗的容器,把這個在實驗室裡創造出來的宇宙毀滅,居住在裡面的人類和外星人自然也同一命運,跟隨這個宇宙消失。
真相大白後,地球人與外星人也明白自己對這一切無能為力,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正當人類和外星人以認命的心態看著世界末日來臨,以為一切都會消失之時,觀察者再次出現,他說對地球人和外星人產生了感情,因此願意讓他們活多一段時間,遲些才清除這個實驗容器,遲些才毀滅這個宇宙。
那麼,時間會有多長?觀察者解釋道,對創造這個實驗的造物主而言,這只是一小段時間,但是對地球人和外星人卻是漫長無比的歲月,便表示身在這個實驗容器(宇宙)裡的人類和外星人,可活多一百五十億年的時間,才會和這實驗容器(宇宙)一起滅亡。地球人和外星人知道後,便下定決心,要利用這一百多億年的時間阻止實驗容器(宇宙)最終毀滅的命運,這有可能嗎?他們相信自己也許不行,不過他們相信他們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的再下一代……終會想出方法。這個動畫故事的主旨嚴肅沈重,不過感覺卻很輕鬆有趣,雖然知道自己和這個宇宙可能最終也難逃滅亡的命運,然而還能夠對未來抱有一絲希望。
「很有趣的科幻題材。」 民 說他一直也有這樣的想法:自己身處的這個宇宙可能是神或某群高度智慧體創造出來的實驗或玩具,創造這個宇宙,創造了種種生命,創造了人類後,便高高在上,看著生命在笑、在哭、戰爭、合作、相愛、仇恨、出生和死亡。他知道俄裔美國籍的宇宙學家:安德烈•林迪米崔維奇•林德(英語:Andrei Dmitriyevich Linde,1948年~)也曾提出類似的大膽推斷:他認為我們身處的宇宙是另一個宇宙裡的某個人創造出來,我們所身處的這個宇宙可能是由某個精通電腦程式的「黑客/駭客」(英語:Hacker)所創造出來的程式,並不是真實世界。
「這個題材我知在科幻小說經常出現,不過改編為動畫卻很罕見,至少我從不知道。」 民 說。
「很多日本動畫都極富想像力,也許你較少接觸,遲些我會再提及另一部你應該沒有看過的日本動畫。」 標 說。「說回正題,根據『量子力學』,不單指出構成宇宙的物質無法以粒子的形式獨立存在,必須依賴意識,就連構成宇宙的空間和時間也一樣。」
#15#
「時間和空間不是獨立存在的嗎?」 民 不解地問。
「如果沒有物質,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也消失,容納物質的空間會否跟著消失?」 標 問了 民 這個問題。
「應該不會吧?空間仍然會存在,只是什麼也沒有。」 民 以他所知的回答。
「這是依一般常識推斷的結論,然而真相卻違反常識。大自然討厭真空,一個什麼也沒有的空間不能獨立存在。一旦物質消失,容納物質存在的空間也會因而因失。」
民 皺起眉頭。怎會如此?
「你聽過『量子纏結』(英語:Quantum entanglement)嗎?」
「是否指兩顆基本粒子一旦發生過交互作用後,便會互相影響。即使這兩顆粒子身處宇宙的兩端,都會有即時同步的反應。速度之快,甚至超越宇宙裡的速度的極限:光的速度?」
「一點也沒錯,愛因斯坦也難以相信這點,在他的『相對論』裡,光速是最快的速度,因此他也嘲諷粒子之間能以比光速更快的情況互相影響。然而實驗卻再一次證明愛因斯坦是錯的,『量子力學』是正確的。過去我們以為『量子纏結』只會出現在微之其微的粒子身上,現在發現連人類肉眼可見的小型物體,也會發生『量子纏結』的現象。可見空間絕不是我們所猜想的那樣真實。『大爆炸』的理論也指出,時間和時間都是伴隨『大爆炸』而出現,未發生『大爆炸』前,並沒有所謂的時間和空間。」
民 思考著 標 所說的------是的,不單「量子力學」這樣說,就連「相對論」也支持這點:時間和空間是同一東西,不可分開。科學上稱為「時空連續體」(英語:Space-time continuum)。
根據「相對論」所說,時間不是絕對不變,會隨著重力和速度而有所變化:一對在地球出生、生活的孖生兄弟,在年滿二十歲時,哥哥便坐上了一部以接近光速(就當是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速度在宇宙航行的太空船,十年後,太空船裡的哥哥重返地球,他會發現地球的弟弟已是九十歲的老人,而自己仍只是看似三十歲的中年男子,仍然為什麼?因為哥哥在一部以高速運動的太空船裡,因此他所經歷的時間會較地球上的弟弟少,時間會因而變慢------- 民 理智上能夠接受這點,因為儀器可以測量出這樣的結果,不容你否認,然而他心底裡卻實在難以相信身處的環境不同,感受到的時間也會有所差異。
「不止時間如此,『相對論』指出空間也是一樣,」 標 說。「空間在高速的情況下會縮短,例如一個太空人乘搭以接近光速(當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速度航行的太空船,從地球出飛,飛去距離地球有8.6光年遠的『天狼星』(英語:Sirius),這個太空人不需要穿越八點六光年遠的距離,他只需穿越一光年左右,便可到達目的地了。因為對於這個以接近光速進行移動的人而言,空間的距離是會大大減少。不單在『相對論』,在『量子力學』也一樣,時間和空間並不堅實永恆,一如粒子一樣,必須依賴意識。」
「這完全顛覆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實在是難以理解。」
「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菲利普斯•費曼(英語: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1988年)便曾說過一句這樣的話:『我敢說沒有人了解『量子力學』。』這門科學實在有太多叫人驚訝之處了。我再舉一些違背常識,難以置信的實驗作為例子。」 標 繼續說。
「雙狹縫實驗」顯示觀察者對現實世界能夠存在的必要性,這已夠不可思議,由這實驗改良而成的兩個實驗:「量子擦除實驗」(英語:Quantum Eraser Experiment)和「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英語:The Delayed ChoiceQuantum Eraser Experiment),則更顯示意識可以改變「基本粒子」的性質,而且不受時間限制,打破我們心目中的觀念:時間不是真實存在,因為現在能夠改變過去,改變已經發生了的過去,或說是影響過去。
這兩個實驗大致是這樣的:先發射光子束,讓一顆顆的「光子」通過雙狹縫,然後確認在探測屏出現了干涉圖樣,這表示「光子」以「波」的形式通過雙狹縫。接下來,我們想觀察單一的「光子」通過的是哪條狹縫,於是放置觀察器,在觀察時,我們小心翼翼的不過度干擾「光子」的運動,希望看到單一的「光子」怎樣可以通過兩道狹縫,然後無論我們如何小心,「光子」也好像知道我們在觀察它的行動,它不再以「波」的方式通過雙狹縫,而變為以「粒子」形式,因此探測屏的干涉圖樣會消失,這表示干涉圖樣會因為「路徑資訊」(英語:Which way information)的存在而被消毀------如果進行觀察,便會有「路徑資訊」,能夠知道「光子」行經的路徑,它便以「粒子」的方式移動,如果沒有觀察,便沒有「路徑資訊」,無法知道「光子」行經的路徑,它才會以「波」的形式移動。
我們若放置觀察器,想觀察「光子」通過雙狹縫中那道狹縫的話,「光子」便會以「粒子」的形式移動,不會以「波」的形式,直至現在,它與一般的「雙狹縫實驗」沒有差別。
然而,即使我們放置了觀察器,觀察「光子」的運動,在「光子」已經通過雙狹縫後,再通過特別程序,把觀察器得到的資訊消除,那會如何?
我們竟然可以再次重新得到干涉圖樣!這表示「光子」又再以「波」的形式移動了,但怎麼可能如此?因為明明放置了觀察器,記錄了「光子」的運動,因此「光子」應該是會以「粒子」的方式通過狹縫的哦!即使事後把觀察所得到的資訊消除,「光子」也已經通過狹縫了,它怎麼可能會以「波」的形式通過狹縫,呈現出只有「波」才能造成的干涉圖樣呢?
有一個可能的解釋,便是「光子」能夠回到過去,改變自己通過狹縫的形態。不論消除資訊的時間是在「光子」通過狹縫之前或之後進行,也沒有分別,我們會重新得到干涉圖案------「光子」好像是有知覺似的,我們即使進行觀察,只要把觀察所得到的資訊消除,令我們無法知道「光子」通過那道狹縫的話,「光子」便會以「波」的形式移動,令我們再次得到干涉圖案。
另一個解釋,是過去並不是只有一個,而是所有可能性也存在,當我們把觀察「光子」通過雙狹縫所得到的資訊消除時,不是改變過去的現實,而是激活或開放過去另一種可能性,因此便會得到干涉圖案。
看到 民 一頭霧水的樣子, 標 再以奇怪學生畢種漢為例子說明:
我們已知這個奇怪的學生畢種漢考試時,若考試官觀察他作答試題,他便只考到零分,若考試官沒有觀察,學生的成績便會考到一百分。現在,考試官不是即時觀察學生,而是用「攝影機」(英語:Video camera),把學生在試場應考的情況拍攝為影片。考試結束後,畢種漢把試卷摺合,因此除了他本人外,沒有人知道這份試卷的成績。考試官取得試卷和影片後,他先看影片,觀察這學生在試場應考的情況,然後打開試卷來看,畢種漢這學生的成績會是滿分或是零分呢?
民 想了一會,說應該是零分吧?
標 說對了,然後他再問道。
如果考試結束後,考試官取了這學生的試卷和影片,考試官保留這段影片,卻沒有播放來看,他看的只有試卷,那麼畢種漢的試卷成績會是滿分或是零分?
民 想了想,然後不太有把握地說:應該也是一百分吧?
標 搖搖頭,說這份試卷會是零分。
只要有拍攝學生考試情況的影片,有了能夠顯示學生作答試卷的資訊,即使考試官沒有觀看這段影片,畢種漢的試卷成績也是零分。
「這……真是很瘋狂。」 民 只有這樣的感想。
「瘋狂吧?更精采的還在後面。」 標 繼續說下去。
在考試結束後,如果考試官先把這段影片删除(沒有人看過的),然後再看試卷,畢種漢的試卷便會是一百分------這個學生好像能夠知道,考試官雖然拍下了自己在試場考試的影片,不過因考試官在未觀察這段影片前,把影片删除了,所以考試官無從知道自己應考的情況(作答試卷的資訊已經消除),因此自己的成績便是滿分。
最恐怖,最嚇人的還是:考試官拿了影片和試卷,忍著不看,把影片和試卷放在夾萬藏好(因此沒有任何人看到),然後等待一段時間,便當是一星期好了。在一星期後,考試官把影片和試卷取出來,他先把未曾看過的影片删除,再看試卷,請問畢種漢的試卷的成績會是如何?
民 想了好一會,不太肯定地說,一百分?
標 點點頭,是了,這份試卷的成績是一百分!
無論考試完成了多久,只要當考試官觀看試卷時,沒有畢種漢這學生作答試題的資訊,畢種漢的試卷便是一百分。即使是把影片和試卷保存一百年,考試官在一百年後才把這段影片(沒有人看過的)删除,然後去看試卷,試卷的成績也是滿分的一百分;反之若保留影片,有了畢種漢作答試卷的資訊,考試官看到的試卷成績便是零分。
這個類似「薛定諤的貓」的不可思議現象,便名為「畢種漢的試卷」了!
民 看著這個所謂的「畢種漢的試卷」解釋,說不出半句話,他實在不知應該說什麼才好,他覺得這完全不像是科學、反而更像是魔法或巫術!
標 向他保證不是法術,是貨真價實的科學,這些不可思議的實驗所得到的結果令人震驚,它強烈地顯示兩個事實。
第一:構成物質和能量的「基本粒子」,仿如人類那樣,有著自己的意識,它們能夠得知有沒有人(或可說類似人那樣的意識)在觀察自己,它們會因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有時像「波」,有時像「粒子」,不可思議,卻千真萬確(如果『基本粒子』也有意識的話,那由『基本粒子』組成的萬事萬物也有自己的意識,會有思想和感覺。這與『泛靈信仰』所說,世間一切,包括石頭、樹木、風、大海都有可與人溝通感應的靈魂/心靈的說法非常接近了)。
第二,時間和空間沒有獨立的真實性,可以說時間和空間------時空,是意識理解這個宇宙的模式,沒有意識在感應、理解事物的話,時空便不會存在。
標 說二十世紀最有名的德國哲學家是馬丁•海德格(德語:Martin Heidegger,1889年~1976年),他曾這樣說:萬物充滿變化,有生有滅,有來有往,最後我們會發現萬物的本質都是虛幻的,好比數學的「零」,無論多少個「零」加在一起,結果也是「零」,即是什麼也沒有。然而在「零」之外,必有一個真正存在的「一」,它永遠存在,永遠不變,本質上與其它會變化的萬物完全不同,這個唯一真正存在的「一」是一切的本源,它極為不可思議,無法以言語加以描述。
這個「一」,是否便是創造出這一切的意識?
- 2024-05-17 22:10:28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