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榞樹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3章(上) | 香港作家網 HK Writer - 自助寫作寫手O2O平台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3章(上)

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3章(上)

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3章(上)

第三章:浩瀚神奇的宇宙,

    意識創造的奇蹟?

 

 

 

「對我來說,能夠掌握宇宙的真相,絕對遠比不斷沈浸在幻像中來得好,不管那個幻像有多麼令人滿足。」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愛德華•薩根(英語:Carl Edward Sagan,1934年~1996年)

 

 

 

「宇由的古怪程度不但超越我們的想像,甚至超越我們的想像力。」

-------英國印度裔科學家:約翰•伯頓•桑德森•霍爾丹(英語:John Burdon Sanderson Haldane,1892年~1946年)

 

 

 

我曾經跟飛鵝山村民、大老山村婦、慈雲山公屋居民說:「宇宙中全部的東西凑起來,可以凑成很多很多個像地球這麼大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當初是由一個比針眼還小的宇宙蛋爆炸出來的,而這個小宇宙蛋是無中生有的。」

他們聽了,都說:「山叔你講大話不用本錢。」

但這不是講大話,這是一種科學的說法。

--------作家:林愈靜的小說香港X(1996年出版)裡,當主角山更幽以科學對一般香港人講述宇宙怎樣誕生時,民眾當他在胡說八道。

 

 

世界從何而來?

她一點也不知道。她知道這個世界只不過是太空中一個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兒來的呢?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挪威語:Jostein Gaarder,1952年~)的小說蘇菲的世界(挪威語: Sofies Verden ,1991年出版)裡,蘇菲阿蒙森(挪威語:Sofies Amundsen)的問題

 

 

「從我小時候以來,我就直覺地認為宇宙的幕後有個意識。當我目睹數學的精確,物理的恆常,宇宙的對稱,我感覺不像在觀察冷冰冰的科學;我感覺彷彿看到了活生生的足跡……某個超出我們理解的更強大力量的影子。」

-------美國作家:丹尼爾•格哈德•「丹」布朗(英語:Daniel Gerhard "Dan" Brown,1964年~)的小說起源(英語 Origin ,2017年出版)裡,男主角:羅柏蘭登(英語:Robert Langdon)對宇宙起源的想法

 

 

以人的思維考慮,開天闢地時最需要的第一件東西就是亮光,因為在黑暗中只能摸索,做不出大事。有了亮光後,就會想到活命呼吸所需的空氣和口渴時要喝的水,然後就需要有居住的土地,和延續生命所需的植物和動物類食物。最後,累了,休息。

上帝以超自然的神力所做的每樣事,竟然都是遵從人的意願,為人類的福祉打拼,難怪祂享用了人類至高的尊寵。

於是,就衍生出一個呼之欲出的邏輯:是人創造出來的嗎?

------著名物理學家、太空任務科學家及資深技術顧問李傑信(1943年~)的宇宙起源(2013年出版)

 

 

 

世界本身是徹底的虛無。必須靠你的心靈賦予它意義。而你在世上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按照你自己的意願而呈現的模樣,為此,你不只會親眼看到它存在,還會信以為真。

-------《奇蹟課程W-132.4.1~3

 

 

 

 

 

 

                      #1#

             一個月後的3月第四個星期六,晚上八時三十分。

             今天上第二堂課程。

            井富民 在「麥當勞」買了兩杯飲品,找到一張雙人位的餐桌,放好飲品並坐下後,他看著「數碼相機/數位相機/數字相機」(英語:Digital Camera)裡的相片,他看得很入神,連 巫哲標 來到也沒有察覺。

          「今天去運動?」今天天氣溫暖,已換上短衫短褲的 標 坐下後,便對穿著運動服裝的 民 說道。 標 一如上次那樣,帶著背袋來授課。

         「是,今天與朋友去了『東龍洲』一遊。」 民 說自去年在有機農場認識了喜歡郊遊,三十多歲的 曾樹禮 後,便經常與他去遠足,今天他們便去了位於香港東南面的小島觀賞。

         「我未去過這島,風景美嗎?」

         「很美的,你看看我拍的相片。」 民 把相機遞給 標 ,並對他介紹。

         「東龍洲」又叫「東龍島」,位於香港島東面的一個海島,面積2.42平方公里,面積很小卻風景一流。島上可看到壯觀的懸崖峭壁,以及一望無際,浩瀚無比的太平洋。今天天氣晴朗,溫暖怡人, 民 在這海島看著藍天白雲,感受海風吹拂,聆聽海浪濤聲,感覺無比歡愉。

         「如果可以在這島住幾天便好了。」 民 說看見有很多遊人在此島上露營,感到若能在這麼美麗的地方住上好幾天,生火煮食,睡在郊外,夜觀星空,與知己談天說地,一定是件賞心樂事。可惜 民 從來沒有試過露營,他讀的學校從沒舉辦過這活動,成年後也認識不到有興趣的朋友。

            民 說有三類故事是他特別喜歡的,第一種是學生遇上充滿智慧的良師,學習到從不知道的知識或道理,得以開悟,從此煥然一新。例如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挪威語:Jostein Gaarder,1952年~)所寫,一位哲學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一個踏入青春期,對自己和世界都充滿懷疑問的少女介紹西方哲學的小說蘇菲的世界(挪威語: Sofies Verden ,1991年出版),以及是 標 在上一堂所推薦, 一位人類學生拜一隻能說能聽人話,知識淵博的大猩猩為師,學習如何拯救世界的小說大猩猩對話錄。這類故事情節和人物關係至為簡單,容易吸收,又令人獲益良多,特別好看。

           「哦,那我算是這樣的良師嗎?」

          「那要上完最後一課才知了,」 民 笑說。「現在回答還太早呢。」

             第二種是遠足尋找類型:例如是中國著名的神魔小說西遊記(約在十六世紀中期成書,一般認為作者是明朝時的人:吳承恩(1506年~1582年))和美國的童話故事《綠野仙踪》(英語: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1900年出版,由美國作家:李曼•法蘭克•鮑姆(英語:Lyman Frank Baum,1856年~1919年)創作的童話故事,因大受歡迎,之後還有多部續集)等等,這些故事都有一個清楚的目標:主角踏上緊張刺激和充滿危機的旅程,去尋找有重要價值之物。

             例如西遊記是說唐三藏孫悟空朱八戒沙悟淨,四師徒同心合力去「西天」(古代的印度)取佛經回中國,希望以「佛教」的道理拯救中國人;綠野仙踪》是說一位美國的小女孩桃樂斯(英語:Dorothy),某天她、她的小狗及房子被龍捲風吹到另一個神秘的世界,為找到回家的方法,桃樂斯必須要去「翡翠城」(英語:Emerald City)找尋一位魔法師幫助,途中桃樂斯遇上渴望頭腦的稻草人(英語:The Scarecrow)、身體是錫,渴望有心的錫樵夫(英語:Tin Woodman),以及渴望有勇氣的膽小獅(英語:Crowardly Lion),四人為實現各自的夢想而一起踏上冒險之旅,這種冒險故事很吸引民。

                  最後一種便是荒島求生類型:好比是一個人在荒島求生(後來還有其它人加入)的魯賓遜漂流記(英語: Robinson Crusoe ,1719年出版,作者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英語:Daniel Defoe,原名:Daniel Foe,1660年~1731年)),或是一家人在荒島生活的瑞士家庭魯賓遜又名瑞士家庭漂流記海角一樂園(德語: Der Schweizerische Robinson ,1812年出版,作者是瑞士作家:強納•大衞•懷斯(德語:Johann David Wyss,1743年~1818年))等故事。民看完這些荒島求生故事後,便十分渴望有朝一日能夠遠離複雜、擠迫、緊張、充滿殘酷競爭的現代文明社會,與一群好朋友(十多人便夠了),在原始的荒島過著最簡單的生活,大家努力合作,互相幫助同心合力只為生存,沒有在大城市裡那些鬥過你死我活的競爭,還可以全天候與大自然接觸,呼吸最清新的空氣,感受清風、陽光和雨水,那種生活必定比現在快樂和有意義得多。

             「最近的工作很辛苦吧?」 標 聽完 民 這願望後笑問道。

             「是的,真希望永遠也不會到星期一。」

             「記得你好像說過,你公司大半多年前來了一個很麻煩的同事,現在他離開了嗎?」

            「當然沒有,我不知多想他離開,偏偏他又不走。」民 嘆氣道。

           「這傢伙是個怎樣的混蛋?能否形容一下?」

          「當然可以。」 民 便對 標 說了。

 

                   #2#

              民 說這個在大半多年前加入同事叫 Max ,是個看似二十多歲,高大肥胖,在外國讀完大學,在當地工作了數年後重回香港發展的華人。 Max 是名對自己外表極有自信,整天也在照鏡梳頭,以陶醉的表情欣賞自己的自戀男子。 民 說這人的工作能力其實很普通,卻非常曉得奉承老闆和上司,對同事則「見高拜、見低踩」,經常炫耀自己如何博學多才,聰明能幹,常有意無意嘲諷別人,令其它同事對他都沒有什麼好感。

               民 不喜歡這個 Max ,不是因他常奉承上司( 民 說不計較自己能否升職,因此他能否上位也與自己無關),不是因他過於自大( 民 說自己在公司地位不低,因此他對自己尚算客氣),也不是因為他長得肥胖( 民 說他對肥人沒有什麼好感,不喜歡與肥人,特別是長得高大的肥人交朋友)。最叫民難受的,是這人整天抱怨、什麼也不滿的性格。每當老闆和上司不在,這個 Max 便批評這事咒罵那事,沒有半句好話出口,偏偏 Max 工作的座位在民的後面,令 民 每天上工都要聽著Max那些罵遍宇宙萬物的怨言,這才最難忍受。

             「他會抱怨什麼?」

             「這個可多了,例如他曾在外國讀書和工作,便常說香港這樣不好那樣不好,說外國不會如此,」 民 不滿地說道。「如果外國真是這樣理想,為何不留在外國發展?要回來香港?不就因為他沒有本事,或是因為他是華人,被當地人排斥而無法出頭,才不得不回港?我最討厭這種自以為是的人,不過是曾去過外國讀書和工作罷了,有什麼了不起?他工作能力又不是特別出色,只因曉得拍馬屁而上位,便以為自己是匹優秀的千里馬,自大至極。」

         「曉得奉承老闆,向上司拍馬屁,討好高層是現在很重要的職業技能,甚至比起學歷或工作經驗更為有用了。」 標 笑說。

         「我便不會做這樣的事,」 民 對此不屑一顧。「如果我想升職,我會以工作表現來爭取晉升機會,如果一個人是有真材實料,必能得到賞識,何須要靠奉承上司而上位?」

           「咦,聽似有匹千里馬因為遇不上伯樂,有懷才不遇的抱怨哦?」

          「我不是說自己是什麼千里馬,」 民 澄清道。「我只是看不起這樣的人罷了。」

          「這傢伙還有沒有其它令你反感的行為?」

          「當然有了,」 民 愈說愈感到對這同事的所作所為不滿。「好像他常說現在香港的樓價太貴,令他這些年輕人無法有自己的居所,無法建立家庭,常批評香港政府無能,批評社會對不起他們這一代年輕人。其實即使香港樓價大跌,我相信他也沒有能力置業,因為他非常揮霍,吃的用的玩的都毫無節制,完全沒有理財觀念,時時刻刻也要享受。例如他每天都飲數杯至少要三十港元價錢的咖啡或什麼珍珠奶茶,若再加上午飯和那些零食,我猜他一天已花至少數百港元在食物上,有什麼最新型號的手機或電腦推出又去搶購,加上他又說每年至少要去兩次日本旅行來放鬆減壓,不然生存也無意思(和無數香港人那樣, Max 常說日本是自己的祖國故鄉,每次去日本都說「回鄉」)!試問像他這樣浪費的話,如何能儲蓄到金錢?如何能置業呢?現在的年輕人實在太不知所謂了。」

            「這樣的年輕人現在多的是了,追求享受至緊嘛。」

            「不就是?聽說他現在便欠下一筆信用卡債務,經常要問朋友借錢度日,這樣的人沒有房子不是很正常嗎?我不知多辛苦工作,不知儲蓄了多久,而且花每一分錢也想得很清楚,不會隨便浪費,現在才能擁有自己的房子。像他這種現在的年輕人完全不知所謂,只談自己應該要有什麼,卻不問自己付出過什麼,一副整個社會也欠了我,整個世界也對我不公平的思想,完全不會自我反省!如果他真是要怪責,便不應怪責社會或政府,而是怪責他的父母,怪他們不是億萬富豪才對!」

               民 再舉多一個例子,這個 Max 不知是否曾被香港女子抛棄,或是追求香港女子時被拒絶,一有空便自言自言咒罵香港女性,說些「現在沒有一個香港女人是好,全部都是拜金貪錢,與妓女毫無分別!妓女即是雞,所以香港的女人全部都是雞!」的話。有時說得激動,甚至還會唱起雞,全部都係雞這首對女性極盡侮辱的網絡流行歌曲,這不是叫人厭惡至極嗎?

             「不壞哦?」 標 聽完後笑道。「有人大展歌喉,為沈悶的工作環境帶來免費娛樂,能遇上這樣的同事有福啦!」然後,他不太相信地問。「網上常看到網友說這首歌,不過他有種真正唱出來?還是在公司裡?他不怕被女同事聽到嗎?」

            「真的,不過他唱得不大聲,應該只有我才聽到。你說公司有人唱歌是免費娛樂,可惜他的嗓子毫不動聽,而且工作已很大壓力,那裡還有心情欣賞這種不知所謂的歌?我只想安安靜靜,專心完成工作,不被騷擾便已感謝……算了,也是不要再說我的工作,你有去過露營嗎?」

            「我讀小學時參加童軍,也試過數次,的確很好玩。」 標 把相機交回 民 。「如果你真是想試,為何不參加相關團體?這些團體經常舉辦活動,還開放給人報名參加,上網不難找到。」

            「我不太想與陌生人去,也不想有太多人,因為人愈多便愈容易有問題,」 民 說出理由。「露營與旅行一樣,要共住數天,如果與同伴性格不合,便會受罪了。活到這個年紀,我發覺去旅行又好,遠足也好,甚至是吃飯也好,最重要的不是去那裡,而是與什麼人去只要當中有兩人性格不合,去那裡也沒有半點樂趣可言。好比我爺爺去世後,我爸便曾帶全家人去旅行,途中我媽和嫲嫲便經常為小事爭吵,令全家都不開心。」說到這裡, 民 遺憾地嘆氣。「過去還有妻子陪我去玩,現在再沒有機會了。如果她能夠復活,如果我可以再和她一起,即使要我倆永遠在荒島裡過著原始人的生活,度過餘生,我也願意。

             「終有一天,你能與你妻子重聚的。」 標 聽完 民 這番話後,說出這樣的話。

            「在我死後嗎?在天堂裡?」

            「可以這樣說的。」

           「不過我妻子沒有宗教信仰哦,她也可以上天堂?」

           「你上完課程便會明白的了。」 標 說。「我們便開始今天的廢話吧-----關於這個壯觀美麗的大自然,這個宇宙的起源。」

              民 其實對他能與死去的妻子重聚這事更有興趣,不過既然老師說要賣過關子,便暫且放下這方面的好奇心吧。

 

                                 #3#

     標 脫下眼鏡放在枱上後,叫 民 把「WhatsApp」狀態設定在「忙碌中」後( 標 說不想上課堂中被打擾),便提及 民 剛才提過的蘇菲的世界。「既然你這麼喜歡這書,相信記得這小說由那兩則問題開始吧?

           「世界從那裡來?你是誰?」 民 立即便能回答,這兩個是哲學的永恆題目,也可說是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會好奇的問題。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西方哲學的小說蘇菲的世界裡,書裡的少女蘇菲阿蒙森(挪威語:Sofies Amundsen)便為宇宙的起源而煩惱:沒有事情是無中生有,宇宙也不例外,它必定會有源頭。然而問題卻來了,這個源頭又從何而來?這可以無限地追溯,很多宗教都會以作為解答,是所有事情的起初,終極的第一因。但是又從何而來?如果宇宙不會無中生有,又怎可以如此?如果可以無中生有,宇宙又難道不可以嗎?這問題深深困擾著人類,至今也沒有人能作出合理的解釋。民覺得這是以人類的智慧、理性、邏輯也無法解答的問題,每個答案也必定充滿矛盾。

            「世界從那裡來固然是千古詸團,」 標 說其實為什麼會有這世界(或東西)存在,而不是什麼也沒有,這個才是更基本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什麼也沒有,空無一物的情況,會是怎樣?」

            「這個我倒沒有怎想過,」 民 想也不想便說。「因為這個世界的確存在,是有東西存在,所以我只會去想這個世界/東西出現的原因,不會去想『為什麼會有世界/東西出現,而不是什麼也沒有?』的問題。」

           「兩者其實只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最簡單的解釋,便是由創造出來。一般都是說,在什麼也沒有的情況下,以衪的大能創造出這個宇宙,創造出萬事萬物。」 標 說。

              民 說有次與 曾樹禮 到西貢遠足,看著仿如美國的「夏威夷州」(英語:State of Hawaii)一樣漂亮的海灘,看著鬼斧神工般的海蝕洞穴。 曾樹禮 說香港的緯度正與「夏威夷州」一樣,都是北緯22 度 18 分(整個「夏威夷州」的緯度,由北緯18度55分至北緯29度)。如果香港不是位於亞洲大陸的邊緣,冬天會受季候風的影響,而是像「夏威夷州」那樣遠離大陸的海島,香港便會一如「夏威夷州」那樣,是個終年炎熱,充滿陽光和熱帶風情的夏日樂園了。

               民 看著海與天相交的水平線,深深被如此美麗的大自然所感動,他問 曾樹禮 ,相不相信如此美麗壯觀的大自然是由所創造。

              曾樹禮 說他相信科學,不相信宗教裡所說的什麼創造神,他認為並沒有科學上的證明,所以沒有研究的價值。一如著名的英國無神論哲學家: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英語: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所說的那樣,是無法證實、無法觀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祂存不存在,固此不值得討論,因為你根本無法核實真假。

             羅素以一個茶壺作例子------假設地球與火星之間,有一個茶壺環繞著太陽運轉(一如地球環繞著太陽運轉那樣),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觀測到這個茶壺,因為它太小了,所以沒有任何儀器可發現到它。然而有人對這個茶壺的存在深信不疑,還說若沒有人能反駁他的觀點,他就不會改變他的信念-------羅素以這嘲諷相信的教徒,深信一些毫無證據的東西,卻在自鳴得意。

                 這種對創造宇宙的嘲諷一直沒有停止,21世紀的西方便有人想出一個名為「飛天意粉怪物教/飛天意粉怪物信仰/飛天麵條神教/飛行麵條神教/飛天麵神教/飛麵神教」(英語:Church of the Flying Spaghetti Monster / Pastafarianism)的惡攪玩意,以諷刺的方式嘲笑相信世界是由所創造的人。美國人博比•亨德森(英語:Bobby Henderson,1980年~)在2005年創造出這個「飛天意粉怪物教」,主張一個不可見,且不可感知的「飛天意粉怪物/飛天麵/飛麵大/麵神」(英語:Flying Spaghetti Monster)的「」,在一次嚴重的酗酒後,不經意地創造了整個宇宙。正因「飛天意粉怪物」是在酒精中毒,神志不清的情況下創造宇宙,因此宇宙便充滿種種瑕疵和問題,並不完美。

                 雖然亨德森最初純是為抗議學校教授宗教裡由創造宇宙萬物的教條而虛構出來的惡作劇,然而這個攪笑的「飛天意粉怪物教」卻意外受到不少人歡迎,特別是北美洲和歐洲的大學裡,據稱已有數以十萬計的信徒,甚至還被一些地方視為真正宗教看待!例如在南半球的國家「新西蘭/紐西蘭」(英語:New Zealand),「飛天意粉怪物教」更已獲授權,可以像其它正式宗教那樣舉辦婚禮,並在2016年4月舉辦首場具法律認受性的婚宴。在北半球的台灣,這個所謂的「宗教」在2017年也註冊成為合法的宗教團體,使台灣成為亞洲首個承認「飛天意粉怪物教」的地區,由惡作劇的玩笑變為合法的宗教信仰,這可說是對宗教的最大一個嘲諷了。

               民 當然不會相信世界由什麼「飛天意粉怪物」所創造,然而如果說是宗教裡所說的,便不無可能。「如果不是,你認為宇宙是怎樣來的?」他問 曾樹禮 道。

           「從一場『大爆炸』裡出現的,你聽過這個科學的解釋吧?」

           「當然聽過。」

           「既然已有科學理論能完美解釋,便沒有理由再相信宗教的說法了。」

             民 說他對這點便很有保留,他曾相信科學可以解釋一切,然而當他知道愈多後,愈發覺科學的疑點與不足。

             標 點點頭,他從背袋裡拿出電腦,打開「ACIM」檔案,開始說明。

 

                   #4#

             宇宙如何起源?現在科學的解釋是「大爆炸理論」(英語:Big Bang theory),它又叫「大霹靂理論」,是在20世紀出現,被認為最可信的宇宙起源理論,這理論是在1927年,由一個比利時的神職人員,「天主教」的「司鐸/神父」(英語:Priest / Father):喬治•亨利•約瑟夫•愛德華•勒梅特治(法語:Georges Henri Joseph Édouard Lemaître,1894年~1966年)首先提出的。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修正,現在這理論的版本是說:在距今137億多年前,莫說是星球或生命,就連時間、空間、物質也未出現,宇宙裡唯一存在的,只有「初始奇點」(英語:Initial Singularity):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重力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的一點。這個超乎想像,難以理解的「初始奇點」因某些原因急速膨脹,然後慢慢冷卻,空間、時間、物質因而出現,數以億兆計的星系和星球隨之形成,最後誕生了生命。到了今天,雖然速度已經減慢,然而宇宙仍在膨脹,星系與星系的距離也愈來愈遠,這便是「大爆炸理論」。

               現在人類所能觀察到的宇宙直徑大約是930億「光年」(英語:Light-year,一光年約是9.46兆公里,一光年寫為數字便大約9,460,000,000,000公里),如此浩瀚巨大,難以想像的浩瀚宇宙,當初卻是由一個微乎其微的點而來,實在可說匪夷所思,不過「大爆炸理論」卻有十分堅實的證據可以支持,例如是「宇宙微波背景」(英語: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簡稱CMB,又稱3K背景輻射)、「紅移」(英語:Redshift)、「太初核合成」(英語:Big Bang nucleosynthesis)等等的現象,也說服了絶大部份科學家接受這理論。

              標 補充道,未有這理論前,大部份人都相信宇宙的空間和時間也是無限,空間無限大,時間無限長,有無數多的星體,因為這樣,令一些人非常擔心。

           「這有什麼要擔心?」 民 不明白。

           「因為真是這樣的話,便會出現非常可怕的情況。」

           「如果宇宙是無限大,時間又是無限長,會有什麼問題?」

           「如果宇宙是無限大,」 標 解釋道。「便表示宇宙會有無限多的星體,有無限多像太陽一樣會發光發熱的恆星,無限多的恆星所發出的光和熱,會令整個宇宙都會光如白畫,充斥可怕的高溫,連地球也會被燒焦了。」

          「就算真是有無限多的恆星,」 民 說。「恆星發出的光也需要時間才能達到地球,雖然光會以極高速度前進,在真空裡一秒可以前進二十九萬多公里,不過宇宙這麼大,這些光線也需要極長時間才能來到地球。」  

           「然而若宇宙有無限長的歷史,無論何其遙遠的光線,也總會來到地球,就算光線如何微弱,無限多的光線加在一起,便會成為如太陽一樣的強光,足以把整個宇宙燒焦。科學家牛頓便為此擔心,所以他每天也向禱告,希望祂想辦法解決這問題。幸好現在我們知道原來宇宙是有限大,也只有有限的時間,有限的星體,因此我們便可以不必再擔心這問題了。」

           「原來如此。」 民 又增加一個知識了。

 

                    #5#

             標 飲了口咖啡繼續說道,二十世紀的科學除了能夠解釋宇宙的起源,也解答了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問題。

              現在科學認為宇宙裡任何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而物質的最基本結構是「基本粒子」(英語:Elementary particle) ,「基本粒子」是構成「原子」(英語:Atom)和「力量」(英語:Force)的基本元素。

             「基本粒子」包括有:「夸克」(英語:Quark)、「電子」(英語:Electron)、「正電子」(英語:Positron)、「膠子」(英語:Gluon)、「光子」(英語:Photon)等等,它們之間藉著四種「力量」而發生關係,這四種「力量」分別是:「強相互作用」(英語:Strong interaction)、「弱相互作用」(英語:Weak interaction)、「電弱相互作用」(英語:Electroweak interaction)和「重力」(英語:Gravity),稱為「基本相互作用」(英語:Fundamental interaction)。小至肉眼看不見的「原子」,大至數以億計星球的星系,也能以這四種力量來解釋它們的運動。

                根據這些精彩的理論所說,宇宙的終極真實便是「基本粒子」-----極其微小,如石頭一樣沒有生命和感覺,完全沒有靈性的東西。包抱人類也是,因為我們也只不過是一堆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物質。

               「等等,我好像聽說過『基本粒子』是由一些更基本的元素組成?但我又想不起叫什麼……」 民 說。

               「是的,有些叫『弦理論』(英語:String theory)或『超弦理論』(英語:Superstring theory,『弦理論』的其中一種)的理論,這些理論認為『基本粒子』是由更基本的元素組成,稱為『弦』(英語:String)。」 標 說:「這些理論說『弦』以不同的形式振動,便形成不同種類的『基本粒子』,便好像小提琴的弦線以不同方式振動,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那樣。不過『弦理論』或『超弦理論』這些理論現在仍無法以實驗方式檢驗,也沒有可靠證據能證明,因此我們以『基本粒子』作為物質最基本的結構,沒有問題嗎?」

              民 點點頭,當然沒有問題。

           「這些都是二十世紀的科學成果,」標 繼續說下去。「這些理論非常出色,令二十世紀有三分之一地區的人都放棄宗教及與靈性有關的思想,不再相信人死後仍有不滅的靈魂,不再相信鬼神,全面擁抱唯物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直至二十世紀末期,很多人才發現這些科學解釋有很明顯不足或漏洞,例如是人的身體死亡後,仍有一個不滅的意識,以及有關宇宙的起源。」

            「前者我知道,」 民 說。「我不久前研究過有關人瀕臨死亡時的『瀕死經驗』(英語:Near-Death Experience),知道有足夠可信的例子可以證明即使大腦失去功能時,一個人仍能看到、聽到或感知到事物,例如是歐洲荷蘭著名的心臟科醫生皮姆•范•隆美爾(荷蘭語:Pim van Lommel,1943年~)的研究,所以我知道人不止只是身體,還有一個肉眼看不到、摸不到、真實存在的意識,或可稱為靈魂的東西,因此你只需說宇宙的起源便可以了。」

            「好的。」

             標 說很有趣,宇宙如此浩瀚無比,提及它的起源卻涉及到有關物質最微細結構的科學:「量子力學」(英語:Quantum Mechanics),一門當今科學裡最準確(因說它準確,是因為「量子力學」經過無數測試,每一個實驗也證明它的無誤),卻也最難明白,最難理解的科學(說它難明,是因為「量子力學」很多方面都超出我們的直覺和邏輯,可以說只能相信,不能明白)。

 

                 #6#

          「量子力學」是門什麼的學問?它是出現於二十世紀,有關物質的最基本結構:「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的科學,非常深奧難明,很多方面都超出日常經驗和常識,極難理解。

             例如「真空」(英語:Vacuum):一般人認為的真空,是指一個什麼也沒有的空間,沒有任何物質、也沒有任何能量(能量是物質的另一種形式,物質可以轉換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換為物質)。不過根據「量子力學」,即使把所有的物質和能量也抽走,這空間仍然充滿著一些特殊的能量,稱為「零點能量」(英語:Zero-point energy / Ground state energy),一些被稱為「虛粒子」(英語:Virtual Particle)會從裡面不斷出現,轉眼間又會消失。有科學家便推斷,宇宙的誕生便可能與這有關。

               1955年,當時一個十分有名的科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英語: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年~2008年)便提出一個有關以「量子力學」解釋宇宙誕生的概念,他認為宇宙是起源於「量子泡沫」(英語:Quantum foam)之中,「量子泡沫」又稱「時空泡沫」(英語:Space time foam),是宇宙誕生前的想像形態。

              在「量子泡沫」裡頭,粒子可以隨機出現,並會很快消失,一如「零點能量」裡出現「虛粒子」的情況那樣。這樣的能量起伏,稱為「量子漲落」(英語:Quantum fluctuation。或叫:量子真空漲落、真空漲落、量子起伏),一般情況之下,這些出現的粒子也會很快便在「量子泡沫」裡消失。我們可以把這個「量子泡沫」想像成一罐不斷地冒出泡沫的啤酒:這些泡沫不停出現和消失,永無休止。由於泡沫困在啤酒罐裡,所以泡沫無法漲大,只能在罐裡起伏不停。

              在我們一般的認知裡,泡沫是無法離開啤酒罐的,除非有人打開罐的蓋子,或把罐子破壞,否則這些泡沫永遠也只會留在罐裡。然而根據「量子力學」,有一種稱為「量子穿隧效應」(英語: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的奇特現象,這是指一些粒子或能量,可以穿過一些被認為無法越過的障礙,一旦發生這情況,這些能量或粒子就會離開原本的「量子泡沫」,然後膨脹變大,最後經過一連串的變化,最終成為一個宇宙(記著,宇宙最初是小之又小的,比一顆粒子還要細小)。情況一如你打開啤酒罐的蓋子,原本藏在啤酒裡面的泡沫便會從罐口湧出,然後漲大,成為肉眼可見的狀態,這些從罐裡走出來的一個個泡沫,便好像是一個個從「量子泡沫」誕生的宇宙(沒錯,「量子力學」可以容許有多個的宇宙存在,並容許這些宇宙會不斷出現和消失,永無止境),這便是「量子宇宙學」(英語:Quantum cosmology)------以「量子力學」解釋宇宙起源的科學。

 

                     #7#

               聽似很難相信吧?作家林愈靜所著,有關接收到來自另一個宇宙的香港訊息,內容天馬行空的奇幻小說《香港X(1996年出版)裡,當主角山更幽以「量子力學」對一般的香港市民解釋宇宙如何起源時,民眾都只當是胡說八道。不過,事實是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樣的解釋極有可能,特別是相信無神論的科學家。到目前為止,「量子力學」是最成功的科學理論,無數的測試和實驗,也證實它是正確的。如果「量子力學」是錯誤的話,太陽便不能發光發熱,「原子」很快便會崩潰,莫說生命,就連星球也無法形成。絕大部份的電子產品也會失效,包括21世紀初的人普遍使用的「智能手機」,因為它們也是根據「量子力學」的原理而運作的。

             「量子力學」容許在幾近真空的情況下出現東西,這便代表宇宙也可以如此出現嗎?有人深信是可以的。美國作家:約翰•赫耶爾•厄普代克(英語:John Hoyer Updike,1932年~2009年)的小說羅傑的版本:(英語: Roger's Version ,1986年出版)裡,便以「量子漲落」的現象解釋宇宙的起源,否定宇宙必須要有造物主才能出現的想法。

 

                          #8#

                 物理學家:大衞•約瑟夫•玻姆(英語:David Joseph Bohm,1917年~1992年)也提出相似的觀點,他認為宇宙的真正本源是「量子潛能」(英語:Quantum potential),又叫「訊息潛能」(英語:Informational potential)。他以「顯出秩序」(英語:Explicate order)來稱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以「隱入秩序」(英語:Implicate order)來稱呼「量子潛能」。他認為世界中的事物就在這個過程中,在「隱入秩序」和「顯出秩序」來來去去,一如大海的浪花,浪花就是我們所看見的宇宙。每個浪花(宇宙)無論如何壯觀和神奇,最後都會消失、然後新的浪花(宇宙)又再出現,這過程永無停止。浪花只是短暫存在的現象,產生浪花的大海才是真正的根源。萬事萬物的真正根源,包括我們身處的這個宇宙,不是什麼,便是「量子潛能」這片大海。

                相傳由老子所著的書老子(又名道德經)書裡的「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思也類以如此。老子把「」視為終極真實,決定宇宙的生成變化。「」先於世界存在,獨立不改,而且會永遠流轉,展出宇宙萬物,最後萬物消逝,又收捲回「」裡。這是一個開展和收捲,反反覆覆,流轉不息的過程。「」不假於外力,有自身的動能,能不停產生萬物,永無休止。這與根據「量子力學」解釋宇宙誕生的理論十分相似。

           「我也曾覺得這些解釋很有說服力,深信這是答案。」 民 說。「不過現在卻很是懷疑,因為很多問題仍然無法解釋。」

            首先,無論是「零點能量」又好,「量子泡沫」也好,也不是完全的真空,有很多「虛粒子」在裡面活動,是有高度結構化的東西。那麼,這些「零點能量」或「量子泡沫」又是從何而來?泡沫是從啤酒而來,那又是誰創造這罐啤酒?浪花是從大海而來,那又是誰創造大海的?

            還有,不論是「量子穿隧效應」或是宇宙之後的演化,都遵循多個物理定律,沒有這些物理定律的話,那一切都會混亂無章,不可能形成物質,星球、太陽等東西,更不會有生命出現。這些定律是在宇宙本身出現之前已經存在,那麼,它們存在於那裡?當時宇宙、時間和空間也未出現,定律是不會存在於宇宙之內,不在時間裡,又不在空間裡,那麼會在何處?

             這些問題就連科學家也感到難以理象,被稱為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1955年)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著名的無神論科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英語: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2018年),也對物理定律的存在和影響力感到困惑不解,他曾如此說道:「到底是什麼東西為這些方程式賦予生命,並且創造了一個宇宙,讓這些方程式描述呢?」如果不以超越一切科學的去解釋,很多人都覺得再沒有更好的答案。

           「宇宙隨了起源難以理解外,它本身也很不可思議。」 民 說出第二個難解之處:我們人類身處的這個宇宙實在是非常奇妙,因為只要這個宇宙的物理定律(例如「基本粒子」的質量、「基本相互作用」的強度和有效範圍等等)有極其微少的改變,宇宙便不會是現在這樣子,星球會無法出現,生命不可能存在,更不會出現好像人類如此複雜和有高度智慧的生命形式。如果不是由或其它其有高度智慧的力量所安排好的話,純粹依靠運氣而成,這實在不太可能。有人便認為,這個宇宙是專為生命所度身訂造,每個部份,每一細節,都是經過精心調整的,這種理論便稱為「宇宙微調論證」(英語:Fine-tuning argument),或稱為「人擇原理」(英語:Anthropic principle)。在美國,很多宗教信徒,特別是基督徒,便以名為「智能設計論/智慧設計論」(英語:Intelligent design)的理論反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演化論」,他們認為人類是由一種高度智慧體設計、創造出來的,並不是從隨機、無目的、無方向的「演化」過程裡出現的生命。

 

                     #9#

              「的確,宇宙的條件適合到能夠孕育生命出現,令很多科學家都感到不可思議。一些科學家便因而這樣認為:這個宇宙無論是由或其它高度智慧所造,總之必定是有創造者,而不是純屬依靠粒子碰撞而成的。」

              標 便舉一個例子,美國科學家:艾倫•佩奇•萊特曼(英語:Alan Paige Lightman,1948年~)的小說G先生───關於宇宙創造的小說(英語: Mr G : A Novel About The Creation ,2012年出版),便是講述一個有高度智慧的造物主創造宇宙的有趣故事:話說有一位G先生(英語:Mr G),因為無聊沈悶,決定在虛空中創造新的事物,例如是時間、空間、能量、以及一個個的宇宙,自此之後,虛空便不再空無一物,有著眾多的東西。

           G先生創造的宇宙有很多很多,其中一個受到祂的特別愛護,因此加以細心的照顧,G先生定下很多規則(例如時間只可以向前進行,因此無法返回過去,這個宇宙裡的生命無法知道宇宙誕生於何時,也永遠不可能離開這個宇宙等等),創立了很多組織性原理,支配「基本粒子」和「力量」的運作。這個宇宙慢慢出現星球和星系,出現簡單的生命,經過長久演化後,俱有複雜思想和高度智慧的高級生命形式終於也誕生,G先生稱這個充滿生命的宇宙為「亞蘭104729」(英語:Aalam---104729)。

            然而有生便有死。最後,這個「亞蘭104729」宇宙毀滅,裡面所有的星球和生命也伴隨著這個宇宙而毀滅和消失,變為一片死寂。G先生很傷心失落,不過祂早知會是如此。經過這次後,G先生決定再創造另一個類似的宇宙,有生命和死亡的宇宙,因為祂覺得若不這樣做的話,那實在太沈悶無聊了。  

             值得一提的是,G先生創造了這個宇宙和維持它運行的規則後,便不會再干涉宇宙的一切事情。祂不會拯救被獅子追捕的羚羊的生命,不會出手治療患上絶症的病人,不會制止人類之間的殘殺戰爭,不會阻止火山爆發或地震等等天災的出現,對於這個宇宙裡,每個生命所遇上的一切,祂只會旁觀,以超然的角度來觀察一切。可想而知,祂當然不會特別照顧人類,更不會拯救人類,祂對人類和萬物一樣,一視同仁,公正無私。這方面像是科學家心目中的,一個不會破壞科學理論,不會干涉世界運作的。這種理論在哲學裡稱為「自然神論」(英語:Deism):創造了宇宙,並制定種種維持宇宙運作的規律,自此之後便再無所為,不會影響宇宙的運作。大部份宗教主張的卻是「干涉論」(英語:Interventionism):會插手這個宇宙的事情(例如會聽從信徒的祈禱,拯救或幫助好人,降下災難給罪人或壞人等等),會創造一些超乎科學所能解釋的現象,只能以奇蹟命名的事件。

 

                            #10#

               隨了宇宙的條件能夠孕育出生命這點外, 標 說還有能夠支持宇宙是有創造者的證據,而且也與「量子力學」有關。便是宇宙為何會存在,為何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量子力學」指出,組成一切物質最基本的構造:「基本粒子」,它們既是「粒子」(英語:Particle),也是「波」(英語:Wave),而在物理學裡,「粒子」與「波」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特性:「粒子」是實在的東西,它占有一定的空間、有清楚準確的位置、有明確的界線與其他物體分隔,就像是一塊石頭那樣。

             「波」便和「粒子」很不同,「波」不會佔有一定的空間,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會不停移動、可以在空間裡傳播和擴散、好像是聲音那樣。

               由此可見,「粒子」和「波」的物理性質是完全不同的,而「基本粒子」卻兩樣都不是,也可以說兩樣都是------它們有時會是「粒子」,有時又會是「波」,這種現象稱為「波粒二象性」(英語:Wave-particle duality),是極其不可思議的現象。

    「量子力學」指出,「基本粒子」不是固態和穩定的東西,而是存在於未定的狀態中,充滿各種可能性。科學家以一個專門名詞「波函數」(英語:Wave function)來描述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粒子」所構成的獨立之系統的量子狀態,用一個「波函數」涵蓋整個系統裡的所有資訊。這些「基本粒子」本是沒有固定形態的「波」,唯一可以令這些「基本粒子」固定下來,並變成可測量的,是一個有意識觀察者的介入。一旦對這些「基本粒子」進行觀察,它便會從各種可能性的狀態「塌縮」(英語:Collapse)為特定狀態,這個現象名為「波函數塌縮」(英語:Wave function collapse):原本有多個可能性混在一起的「波函數」,變成只有一個可能性,變為實實在在的「粒子」的形態。

               人類如何發現這個難以置信的事實?是在進行實驗時發現的。「雙狹縫實驗」(英語:Double-slit experiment)是「量子力學」其中一個最有名的實驗,它也可算是最難叫人相信的其中一個科學實驗:這實驗曾多次被複製,有多個不同的版本,明確地證實這個現象:當一顆「基本粒子」(例如「光子」或「電子」)通過障礙物上的細縫時,這顆「基本粒子」會表現出「粒子」或「波」的行為,在兩個可能性中選擇一個。那何時是「粒子」?何時是「波」? 便要看有沒有進行觀察了。 

              如果科學家沒有觀察這顆「基本粒子」通過障礙物上的細縫時的情況,它就會表現出「波」的行為,同時通過兩道細縫,並且製造出只有「波」才能製造的干涉圖形。如果對它進行觀察,它就會表現得像「粒子」,只穿過一道細縫,製造出只有「粒子」所製造的圖形。最初科學家以為這只在「基本粒子」等極微小的微觀世界才有的現象,然而後來發現連「原子」也會如此,現在更發現連人類肉眼可見,由多個「原子」組成的「分子」(英語:Molecule),竟然也會出現這種驚人的現象:沒有對它進行觀察時,它表現得像「波」,一旦觀察,便會表現得像「粒子」。

                     

                 

作家價錢報價
  • 2024-05-17 21:38:22
  • 1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登記
  • 香港作家網 尋找作家Writer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排行榜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紀錄
  • 「香港作家網」各作家之優質作家訓練培訓課程班
  • 香港作家網Writer廣告查詢、推介優質香港好作家 香港作家Writer專業網上宣傳推廣及資訊平台、作家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