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2章(下)
#9#
標 飲完一口熱咖啡後,問 民 。「你喜歡研究哲學,必定很喜歡古希臘文化吧?」
「沒錯,」 民 點點頭。「古希臘有這麼多不同的哲學思想,非常了不起。」他也飲口熱檸檬茶。
「是的,古希臘的哲學對西方影響極深,令西方走上與中國很不同的方向。」 標 說。「古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孔子重視俗世輕視彼岸,至今仍深深影響我們華人;相比之下,古代西方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卻往不同方向追尋,重視心靈和靈魂,令西方人至今仍很關心靈性, 重視身體死後, 靈魂所去的彼岸世界。」
「 我知道,你指耶穌創立的『基督宗教』吧。」
「不是,我是指耶穌出生前,西方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那幾個古希臘哲學家。」
「你指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英語:Socrates,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那些?」 民 說。
「 正是。」
「哲學家也追求這些的嗎?」 民 問道。「哲學家不是追求智慧、認識自己或認識世界的嗎?他們也會重視靈魂或心靈?死後的彼岸世界?這不是宗教信徒才追尋的目標嗎?」
「當然會。例如柏拉圖認為人之所以應該要追求智慧或知識,是為淨化自己不朽的靈魂,能夠成為神。」
「成為神?」 民 一臉疑惑。
標 便解釋道------大部份古希臘人認為,人包含兩部份:肉體和靈魂(Mind / Psyche),死亡是一個人的靈魂離開肉體,這與大部份古代民族的想法相同,然而有一點很特別的是-------柏拉圖認為人的肉體會死亡腐壞,人的靈魂卻永遠不朽。因此我們應該把目標放在培育靈魂,令它成為好的靈魂,而且不必呈求神的幫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
要如何做?柏拉圖認為人要駕駛自己的靈魂,朝著理性(真、善、美)前進,不被肉體的欲望(食物、性慾等等)拖著而走。當人能完全離開所有欲望和肉體的束縛,就會達到一個純粹靈魂的境界,這個境界是不朽的,等於是神的境界。要實現這目標,便是讀哲學。
哲學可以訓練一個人的理性、讓我們懂得分析好壞、培育自己的靈魂,這樣便能慢慢免除肉體的干擾,清洗和淨化被肉體污染的靈魂,達致純粹靈魂的完美狀態。柏拉圖認為我們不應追求俗世的享受,應該把目標放在彼岸,令自己成為神般完美至善。他這種輕視肉體,重視靈魂的觀念深深影響著後來的西方文化,後來出現的「基督宗教」便吸收了很多柏拉圖哲學的思想。
「 原來如此?」 民 恍然大悟地點頭。「我還以為西方人重視心靈和靈魂是受『基督宗教』影響才如此,原來早在柏拉圖時已追求這樣的目標了。」
「與後來出現的『基督宗教』相比,柏拉圖更為輕視身體,他心目中的理想是達至純粹的靈魂狀態,沒有身體。『基督宗教』的理想認為人仍有一副身體,即使是在人死後最後所去的天堂或地獄裡。」
「在天堂裡也有身體?」 民 再次露出疑惑的表情。「怎可能哦?」
「真的如此,這點我們留待談及『基督宗教』時再詳細討論吧。」
#10#
「我覺得之所以有人想推行什麼『共仙』,想以科學改良人類的身體和性格,是因為近代華人的道德表現實在很慘不忍睹,好比缺乏公德心,歧視女性等等。」回覆了幾個「WhatsApp」的訊息後, 民 有感而發道。「有人說是因為馬克思主義那套鼓吹暴力鬥爭的理論,把中國傳統優良道德破壞,才造成今天中國社會道德低落的情況。」
「也許不能把所有問題歸於外來原因,中國傳統文化也要負起不少責任的。」 標 說。
很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有這樣的看法,認為是因為二十世紀發生的「新文化運動」(約1910年代~1920年代)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化大革命」或「文革」,1966年~1976年)等等的運動摧毀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導致現在中國人道德低落欠佳的局面。然而有人指出,實況比這更複雜,儒道思想本身其實已帶有很大的缺陷。
早在清朝末年,已有一些由西方來華的「基督宗教」傳教士指出,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道德欠佳,缺乏良好品格。好比十九世紀著名的德國傳教士:花之安(德語:Ernst Faber,1839年~1899年),他便苦口婆心,以優良的中文向當時的中國人講解西方宗教的大義,把西方宗教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作為比較,希望中國人能擺脫儒家文明對中國人之禍害。花之安說在中國看到很多可憐、沒有政府或富人伸手援助的悲慘窮人、毫無人道的刑罰、不愛護動物、歧視女性、以及其它種種道德淪喪的行為,花之安認為這都是因為中國人信仰「敬鬼神而遠之」的儒家思想所致,解決之道不是提倡或重振儒家思想,而是要相信西方的宗教信仰,他相信這是唯一的方法,別無它途。
另一個更有名的傳教士是美國人:明恩溥(英語: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年~1932年),他在中國生活了五十多年,在1890年出版了一本叫《中國人的特性》(英語:《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的著作,詳盡分析了當時清朝中國人性格的特點,當中有好有壞,此書說中國人的優點有:節儉、生命力強、知足常樂、忍耐與堅韌等等,而中國人的缺點有:缺乏誠信、經常撒謊欺騙、歧視女性、不愛護動物、沒有同情心、殘忍冷酷、對別人的痛苦冷漠無情、沒有公德心、凡是公家的東西都會被破壞得體無完膚、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最深奧的宗教真理絕對淡漠(例如接受一個沒有靈魂的肉體,接受一個沒有心靈的靈魂,接受一個沒有原因的和諧,接受一個沒有神的宇宙)等等。明恩溥便苦口婆心勸告中國人,他認為「中國人所缺少的不是智慧、也不是耐心,不是實際性,也不是樂觀精神,這些品質,他們是非常突出的。他們缺乏的是人格與良心」,若想得到拯救,唯一之道是西方的宗教:「中國必須有一套神的知識,必須要讓人有一個新的觀念,必須重新認識人與神的關係。中國必須在每一個人的靈魂、在家庭和社會中,注入新的生命。」
「這些人都是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固然有他們的局限或偏見,然而中國因為缺乏對神的信仰,的確令華人很難接受人當肉體消失後,仍有一個不滅的心靈,有靈性上的需要。人隨了空氣、食物、水、性愛這些身體需要外,還需要滿足靈性之需,需要與這股超越自己的力量有所聯繫。英語裡的宗教『Religion』這字,它其中一個意思便是再度聯結,宗教的目的便是幫助我們與這股比自己更高的力量重新聯結,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完整的人。」
標 繼續說著宗教的重要性。「即使是在實際用途方面,宗教信仰也起著極大的作用,它可以約束人行善避惡,有助建立穩定的社會。法國社會學家:大偉•艾彌爾•涂爾幹(法語:David Émile Durkheim,1858年~1917年)便說過:人要是活在自己所屬上方看不見任何東西,就無法依附更高的目標,也無法遵守規定。人要是不受任何社會壓力的約束,就無異於放棄自己,步上道德敗壞之路。堅實穩定的宗教信仰,對於要建設一個良好社會是非常有用的。」
「不過即使有宗教信仰,也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民 不太同意這點。「好比南亞和中東便有深厚宗教文化,信徒也非常虔誠,這些社會卻一點也不好,好比這些地方的女性便飽受歧視和壓迫,什麼自由和尊嚴也沒有,命運非常悲慘。很多宗教的教條和規範也與現在社會格格不入,完全不合時宜,更別說宗教在歷史上所造成的仇恨、衝突和戰爭了。可見即使一個社會有虔誠的宗教信仰,也不一定是好事,過分虔誠的宗教信仰也會製造出眾多問題,甚至可能比沒有宗教信仰更差。」 民 說在中亞阿富汗地區的宗教組織「塔利班/神學士」(英語:Taliban),還有在中東的伊拉兄和敘利亞等等地區活躍,極其殘暴的宗教勢力「伊斯蘭國」(英語:Islamic State),不就證明了虔誠狂熱的宗教信仰不單對人類沒有什麼好處,反而帶來何其可怕的災難了嗎?
「不錯哦,」 標 滿意地點頭。「我這樣說,是想看你這傢伙有沒有種挑戰我的言論,果然有種!」
「當然了,如果我不是這麼多疑心,我會相信傳統宗教的神了。」民 說。「我現在與爸一樣不信這樣的神,不過我是因為太多疑惑而不信;我爸卻是覺得沒有需要而不信。我覺得大部份華人都像我爸那樣,最關心能否發達致富,只要生活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並且兒孫滿堂便已心滿意足。這世界有沒有神,人類是否由這個神創造等等的問題,他們不會在乎。」
「 其實是在乎的,華人也許不關心這個宇宙的創造者是誰,然而一般仍是覺得宇宙是有主宰,華人一般稱為天、上天、老天爺,想知道自己是否得到這個主宰的看顧或照顧,乃是人性與生俱來的渴望,當然有小部份人沒有這個需要,不過大部份人都是想知道的。」 標 說。「有朝一天,人類也許可以進步到不再需要有組織的宗教信仰,卻仍然需要靈性的慰藉和支持,不然我們永遠都不會滿足,永遠都會匱乏,覺得欠缺了什麼似的。」
「是嗎? 民 說實在看不到如此。「如你所說,大部份華人都對宗教信仰或靈性不感什麼興趣,即使是最為西化的香港人,我也不覺得他們有這方面的熱切渴求。」
「這的確難以察覺,因為這個渴望以另外一個形式表達出來,」標 說要上洗手間。「你用這數分鐘想想看。」
其它的形式?民 低頭苦思,隨了宗教信仰外,還有什麼可以反映華人渴望知道自己能否得到宇宙的主宰看顧庇佑?想了好幾分鐘,也是毫無頭緒。
「實在想不到,」當 標 上完洗手間回來後,民 放棄再想下去。「你揭曉吧。」
#11#
「香港電影業曾經非常輝煌,」 標 說。「你覺得那個種類最能反映我們華人最獨特的性格和心態?最有代表性?」
民 立即說是武俠電影。
很多武俠電影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好比根據香港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2018年)寫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香港作家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4年~2009年)寫的《白髮魔女傳》,以及是台灣作家古龍(原名:熊耀華,1938年~1985年)寫的《楚留香傳奇》、《絕代雙驕》、《陸小鳳傳奇》等等作品拍成的電影。
武俠電影不單受到華人喜歡,由中國武俠小說作家王度廬(原名:王葆祥,1909年~1977年)所寫,著名台灣導演李安(1954年~)執導,香港導演袁和平(1945年~)擔任動作指導,在2000年上映的電影《臥虎藏龍》更成功打入西方市場,並獲得第「第73屆奧斯卡電影」(英語:The 73th Academy Awards) 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英語:Academy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標 點點頭,然後說除了武俠電影外,還有另一類電影也極能代表華人思想和心態。
民 想了一會,便問是否道士捉鬼、捉妖、殭屍之類的電影?例如是《鬼打鬼》(1980年上映,導演:洪金寶(1952年~))、《殭屍先生》(1985年上映,導演:劉觀偉(1949年~)) 和《靈幻先生》(1987年上映,導演:劉觀偉)等等?這些電影不單曾在華人社會大受歡迎,也受部份外國人欣賞,例如殭屍片在1980年代的日本便曾掀起一陣熱潮。
標 說也對,然而第三類呢?
民 想了一會,便問是否武打動作片,功夫片之類?好比是李小龍(原名:李振藩,1940年~1973年)主演的《精武門》(1972年上映)、成龍(原名:陳港生,1954年~)主演的《醉拳》(1978年上映)、洪金寶主演的《奇謀妙計五福星》(1983年上映)、元彪(原名:夏令震,1957年~)主演的《敗家仔》(1981年上映)、甄子丹(1963年~)主演的《笑太極》(1984年上映)、《葉問》(2008年上映)、《精武風雲:陳真》(2010年上映)等等。民 說他父親最喜歡看這些電影了,父親說每次看到欺負華人的反派(特別是日本人)被主角教訓一頓,打得落荒而跑,都感到大快人心,非常痛快。
民 再想了片刻,便說是否《無間道》(2002年上映,導演:劉偉強(1960年~)、麥兆輝(1965年~))之類的臥底片、或是《警察故事》(1985年上映,導演:成龍)的警察片?又或者是《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年上映,導演:劉偉強)之類的黑社會片、犯罪片?
標 再搖頭。
民 便說那一定是引人發笑的喜劇片/笑片了。香港的笑片多不勝數,這些片長拍長有,任何時候都大受歡迎,好比是《半斤八両》(1976年上映、導演:許冠文(1942年~))、《富貴逼人》(1987年上映、導演:高志森(1958年~))、《雞同鴨講》(1988年上映、導演:高志森),以及《家有囍事》(1992年上映、導演:高志森)等等。
標 也笑說不是。
如果不是笑片,那一定是成人才能入場的色情片吧?雖然這類電影在今天的香港幾乎已消失,不過在過去也曾有很光輝的黃金時期(約由1970年代至1990年代),出現過一大批的性感女星(像是葉子媚(原名:葉蘇群,1966年~)、陳雅倫(1966年~)、李麗珍(1966年~)、葉玉卿(1967年~)、邱淑貞(1968年~)、鍾淑慧(1969年~)、陳寶蓮(原名:趙靜,1973年~2002年)等等),在華人社會可說是絶無僅有。
標 說也不是,因為些類型不單香港人或華人喜歡,基本上人人也歡迎。打鬥暴力、性愛色情、激烈動作、犯罪或攪笑的電影不單華人,其它民族同樣喜愛,能夠有所共鳴(只是看該民族敢不敢接受),即使是武俠片,殭屍片或道士降妖驅鬼等等極俱中國文化特色的電影,也可以受外國人欣賞。唯獨有一類電影,是除了在華人社會外,在其它文化(特別是西方、印度、中東等地)難以受到垂青,更沒有可能大受歡迎,成為賣座巨片,引發流行熱潮。
民 再想了想,終於想到。「有關賭博的電影?」
標 說是了。
香港曾上映的賭博電影多不勝數,受歡迎情況更是全球獨一無二。例如與賭博有關,以賭這字為名,不計續集的兩字電影便有:
《賭神》(1989年上映,導演:王晶(原名:王日祥,1955年~))、
《賭聖》(1990年上映,導演:元奎(原名:殷元奎,1950年/1951年~)、劉鎮偉(1952年~))、
《賭王》(1990年上映,導演:江約誠)、
《賭俠》(1990年上映,導演:王晶)、
《賭尊》(1991年上映,導演:黃靖華(又名:黃沙文))、
《賭豪》(1991年上映,導演:沈大威)、
《賭霸》(1991年上映,導演:元奎、劉鎮偉)、
《賭后》(1991年上映,導演:簫苼(原名:蕭凌,1927年~2004年))、
《賭煞》(1996年上映,導演:李溯)等等,此外還有一部台灣電影《賭魔》(1991年上映),它的導演午馬(原名:馮宏源,1942年~2014年)也是香港人。若真是要把香港電影史上,以賭博為主題的電影全部介紹,那真是要一本書的篇幅才夠。
不單有關人間,甚至連描寫人死後世界的香港電影也可見到沈迷賭博的現象,例如是著名的暴力電影導演張徹(原名:張易揚,1923年~2002年)的電影《第三類打鬥》(1980年上映)裡面的地獄,便有類似香港「馬會」的注投站,裡面更有「牌九」、「麻雀」、「撲克牌/紙牌/啤牌」(英語:French-suited playing cards / French-suited cards)等華人賭博常見的玩兒!死後也不忘賭博,這可是其它文化都沒有的現象,極富華人特色。
為什麼在世界眾多民族中,以香港人,或說是華人最為沈迷賭博這嗜好?不少人對此早已好奇,然而卻很少有人能提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學校固然沒有教這方面的事情,即使是介紹中國文化的節目、書籍、研究中國民族性的學者,也極少會探討這個現象,更莫說提出合理的解答。
#12#
「你和你家人對賭博有沒有興趣的?」 標 問道。
民 說他和妹妹都對賭博缺乏興趣,這可能是家庭環境影響吧? 民 的父親 井正財 除了間中買些「六合彩」外,對其它賭博一律不碰,他說與其去賭場玩什麼「百家樂」(英語:Baccarat / Baccara),不如靠穩定的股票收息更好。母親 周桂蓉 完全不賭,她常說一個人是富是貧是命中注定,不是你的便怎也不會得到。爺爺 井天根 很喜歡和公屋的朋友玩「牌九」、「中國象棋」等遊戲,有時也會賭錢,不過只涉及很少金額。嫲嫲 莊玉 則非常喜歡打「麻雀」,她玩的金額不少,輸了錢便大發脾氣,好像人人都得罪了她似的。也許因為這樣,令 民 自少便對沈迷賭博的人沒有什麼好感,也不太想與這些人交往。 民 曾和朋友去過數次澳門的賭場,他也有下注,不過只為勉強應酬朋友。對於賭博這個華人的最大嗜好,民 實在提不起興趣,至多只會像父親那樣間中投注「六合彩」,碰碰運氣罷了。
「那你現在有沒有可稱得上是賭徒的朋友?」
「有的,我有一個舊同事便是瘋狂的賭徒,一天不賭也不舒服。」 民 想也不用想便回答道。
民 說他曾在一間很小的公司工作了大半年,認識了 伍顯成 、 魯兆剛 這兩個同事,在公司倒閉,大家各散東西後仍保持聯絡。婚後民沒有再找這兩人,直至回復單身,民 才恢復與他們往來。 魯兆剛 現在不時會叫民去他家玩「麻雀」,或是玩「鋤大Dee/鋤大弟」(英語:Big Two)、「廿十一點」(英語:Blackjack)等等「撲克牌」遊戲(大致一至兩個月一次), 魯兆剛 知道民技術很差,玩錢的話會令 民 輸至破產,因此每次輸贏也不計民的一份,找他參加只為大家開心。
民 說在他所認識的人當中,沒有一個比這個 魯兆剛 更為沈迷瘋狂的。舉凡賽馬、足球、「六合彩」這三種由「馬會」主辦的合法賭博,他每期都會下注。即使不參加「馬會」的投注,他有空所做的事情也與賭有關,工作時賭,放假時也賭,日間賭,晚上賭,陪朋友會賭,自己一人也賭。一般香港賭徒都很熟悉的「牌九」、「麻雀」、「中國象棋」、「撲克牌」等等玩意, 魯兆剛 無一不精,無一不歡,可說賭博完全主宰了這人的生命。「人生如賭博,贏輸都無時定。」是他常哼唱的歌詞。「人無橫財不富!」「不賭不知時運到!」是他的座右銘。「精英大師」是他最喜歡的馬匹,最喜歡的騎師?是香港的白人騎師告東尼(葡萄牙語:Anthony Stephen da “Tony” Cruz,1956年~)了。魯兆剛 說這個騎師曾帶給他多頓晚飯,是自己最可靠的米飯班主!
沒有多少妻子喜歡如此好賭的丈夫, 魯兆剛 的老婆(在中國大陸認識,結婚後來港定居)便因他經常賭錢而吵架,最後終忍無可忍而提出離婚。離婚後的 魯兆剛 仍然本性不改,有次更在澳門的賭場上輸了好幾十萬,借了一筆高利貸,因無力還債,最後只有申請破產。經過這事, 魯兆剛 才決心從此不再踏足澳門,並發誓不會再借錢賭注,有多少便只賭多少(在他完成破產程序後),全輸了的話,便留到下月發薪水再賭。雖然已因沈迷賭博弄至離婚和破產,魯兆剛 仍對賭博寄予濃厚的希望,他常說只要能遇上一次好運,例如中一次「六合彩」的頭獎,得到數百萬或數千萬港元獎金的話,便可以一朝翻身,永遠脫貧了。
魯兆剛 現在從事貨運業,收入已不多,再加上沈迷賭博,弄至常常入不敷出,被迫千方百計節省金錢。例如為節省電費,每晚完成工作後,便到「馬會」的投注站或街道閒逛,到深夜才回家睡覺,夏天不開冷氣機,冬天洗冷水澡,不乘車而走一大段路上工放工,有時為節省水費,甚至去運動場的更衣室洗澡……
看到這個 魯兆剛 千方百計節省金錢,不是為了吃得好或住得好,而要只為花在賭博上,把好不容易賺到的金錢輕易送出去, 民 覺得這實在太傻了。看見他賭注贏了便得意揚揚,意氣風發,輸了便整個人都失魂落魄,更連飯也沒有得吃的可憐樣子,便覺得這很愚蠢。民 實在完全不明白這些賭徒的心態,不明白賭博對他們究竟有何吸引力,寧願廢寢忘食,也不願放過賭博的機會,明明已被賭博害至離婚和破產,也仍不肯戒除這不良嗜好。
「這些整天沈迷賭博,視賭如命的人,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想賺取金錢,以賭博翻生,改變貧窮的命運;第二個是當作嗜好娛樂,用來打發時間。這兩個是大部份人都知道的,然而還有一個是很少人想到的渴求,便是和你一樣,是想在賭博這行為裡追求與宗教、靈性有關的體驗------渴望想知宇宙的主宰是否關心自己,是否眷顧自己。」 標 說。
#13#
「我不明白?」 民 不解地問。「賭博與這有什麼關係?」
標 便解釋箇中道理。
賭徒下注,便和獵人去野外狩獵一樣,他們最大的心願,除了是一眼可見的實際的利益(金錢和獵物)外,其實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的秘密:便是想知道神,命運,這個宇宙的主宰,華人口中所說的天或上天,是否站在自己這一面-----這是他們所沒有說出口的願望。
就以賭場上的骰子總和是大或小為例,當你去下賭注,猜骰子擲出來的是數字是大,而結果真是大,這不是代表你猜對,而是你運氣好。那運氣由何者決定?便是這個宇宙的主宰,是上天/神/命運令你能夠成為幸運兒,站在你那面支持你。當然你也可猜數字是小,如果上天/神/命運真想幫你,祂自然會讓結果是小。
這便是每個賭徒深處極想知道的秘密:上天/神/命運,你這次究竟會認同我、支持我?或是會扯我後腿、放棄我?看著我失敗?莫說賭場裡的賭注,即使是比較著重技術的賭博,好比足球或賽馬,運氣也占了非常重要的部份,甚至可是決定的因素。當一個人在連場賭注都贏了的話,他會因為感到自己得到上天/神/命運的眷顧而會興奮莫名,若他接二連三在賭注裡也是慘敗收場的話,他便會感到自己被上天/神/命運遺棄,覺得悽慘痛苦,彷如世界末日那樣難受。
一個人下賭注,就是進入由上天/神/命運控制的國度,把命運交給上天/神/命運去決定,非常緊張刺激,充滿不確定性。你不會知道今天自己的運氣如何,可能會一無所獲,也可能是滿載而歸,你可能因為賭注成功而成為富翁,也可能因為賭注失敗而破產,結果如何,便是看你是否得到這個宇宙的主宰的眷顧了。當你真是有所收獲的時候,無論你是否信神,無論你有什麼宗教信仰,也已不再重要,因為你已明白,宇宙的主宰站在自己一方眷顧自己,你會因而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接觸到生命和意義的本源。
「這也許能說明為何華人會比其它民族更沈迷賭博這種行為:大部份民族的宗教或信仰,或多或少都相信有一個或多個造物主:創造世界、生命和人類,主宰這一切之神存在,信徒的內心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神的眷顧。」 標 說。「中國文化裡卻很缺乏這種精神上的安撫:根據中國神話傳說,創造這世界的是一個叫盤古的神,而創造人類的是一個叫女媧的神。祂們兩個雖然可說是我們華人的創造神,是我們的造物主,不過今天大部份華人都對這兩位神祇很冷淡,反而更熱衷崇拜能帶給信徒實際好處的神祇,當中包括儒家、『儒教』、道家、『道教』,以及外來『佛教』的人、菩薩或神祇,這些崇拜對象神通廣大,法力高強,可以帶給信徒不同好處,例如香港人所崇拜的這些神祇便各有不同功用。」
問一般吉凶:三清(這三個道教的神祇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乙真人(太乙救苦天尊、一般認為他是玉清元始天尊的化身)、黃大仙(原名:黃初平(公元328年~約公元386年),原是當地一名放羊的牧童,於山中修煉得道,成為道教神仙)、釋迦矣尼(佛祖/佛陀)、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觀音)、大日如來、岳飛(1103年~1142年,宋朝的著名將軍)、齊天大聖(神魔小說《西遊記》裡的角色孫悟空)、盤古。
求水上平安:媽祖(天后,相傳是十世紀時中國福建省一位叫林默的女子, 自幼有異能,是當地知名的仙姑(女性法師)。
求讀書功名:文昌帝君、孔子、孔明(原名: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三國時著名丞相)。
求生育:金花娘娘。
求雨:龍王、風雨聖者(原名:孫道(1173年~?),民間傳說他生前常常顯神蹟,救百姓於免於受水火之苦)、禪師。
求姻緣、求人緣:七姐(織女)、月下老人(月老)、女媧。
求青春、美容:太陰娘娘(太陰星君)。
求財富:土地公(土地)、四面佛、玄壇伏虎趙公元帥(又名玄壇元帥 /玄壇真君 / 趙公明,民間相稱他為武財神)。
求偏門橫財:三十六仙師(這三十六人究竟指哪些人,誰也弄不清楚,據說可能是來自民間賭博「字花」所提及的三十六個人名)。
求農耕收成:五穀爺(神農)、禾穀夫人。
求長壽:福祿壽(道教三個神祇,分別是福星、祿星、壽星)、斗姆(又名斗姆元君 / 斗母,是道教的女神,法力無邊,非常厲害。在道教信仰裡若玉皇大帝是天帝,斗姆元君則是天后)。
保護小孩:準提菩薩、龍母。
賞善罸惡:灶君、包公(原名:包拯(999年~1062年),宋朝的著名官員)。
轉運:太歲、太白金星。
驅疫治病求健康:車公(相傳是十三世紀南宋末期時的一名猛將)、哪吒、華佗(公元110年/140年~公元207年/208年),東漢末期的名醫)、濟公(原名:李修緣(1130年/1148年/1149年~1209年),南宋時的佛教徒(禪師))。
捉鬼治邪:九天玄女、門神(中國住宅和佛教道教寺廟大門處的神像, 最普遍的是秦瓊(公元571年?~公元638年)和尉遲敬德(原名:尉遲融(公元585年~公元658年),這兩人是唐朝時的大將)、鍾馗、張天師(道教宗派裡的「正一道」(香港殯儀的儀式有很多也是採用「正一道」的儀式,例如:破地獄)各代傳人的稱謂,第一個張天師是張道陵(又名張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
擋煞消災:石敢當。
表演順利:田爺爺、華光(華光大帝)。
不同行業的保護神:文牙(保佑油漆工人工作順利)、尉遲恭(即尉遲敬德,冶鐵業的保護神)、樊仙(陶瓷業保護神)、林則徐(1785年~1850年,清朝著名的禁毒官員,因而被稱為禁毒之神、香港石鼓洲戒毒所便有他的神像)、伯樂(原名:孫陽(約公元前680年~公元前610年),是著名的相馬師,香港賽馬業的守護神),以及能文能武、幾乎受各行各業(包括香港警察及香港的黑社會)崇拜的關公(又名關帝。原名:關羽(?~公元220年,三國時期的著名將領)等等。
還有一些香港的本土神祇,例如大嶼山村民的水晶宮大王(能保水上平安和漁獲豐收),以及在元朗廈村,已有超過一千年歷史的「靈渡寺」裡的皇帝萬萬歲(來歷不詳,外型奇特,是問一般吉凶的神祇)等等。
而盤古和女媧,在新界大埔的九龍坑村後,合雲山山腰的「盤王古廟」,是全香港唯一供奉這位創造神的廟宇。而大角咀的「洪聖殿」、北角英皇道麗宮大廈的「寶泉庵」、跑馬地的「黃泥涌北帝譚公廟」則供奉這位創造人類的女神。
「隨著時代變遷,華人更創造出新的神祇崇拜,」 標 說。「好比在2017年,有大學博士生便發現在中國河北省的『易縣』,有一組叫『後山奶奶廟』的廟宇建築,裡面不單供奉一般華人廟宇常見的神祇外,甚至還有一個完全是為現代駕駛汽車的人之需要而設的車神!這個車神手握汽車的方向盤,專門保佑駕車人士的平安。你看看祂的樣子?」
民 在Ipad電腦看到這個車神的外形後,不禁佩服華人在這方面的創造力,看樣子,將來中國也許會出現什麼『手機神』、『電子遊戲神/電玩遊戲神』、『點擊讚好神』、『網絡人氣神』、『抖音神』、『小紅書神』等等迎合現代生活的神祇,以滿足當今人們的所需了。
「這些神祇也許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卻與造物主扯不上什麼關係,它們不是創造世界之神,不是宇宙和人類的主宰。因此即使滿天神衹,也無法帶給信徒足夠的信心或支持,心靈因而感到難以消除的空虛和不安。華人便把這個渴求寄託於賭博上,想藉此知道上天是否站在自己那面,想知自己是否得到這個創造及主宰一切的力量的眷顧。」
標 說因為這樣,即使同是賭博,華人與西方人喜歡的種類也有很大的不同,他問 民 知不知道是什麼?
民 搖搖頭,他不知道有什麼差異,不是一樣的嗎?
「有很大不同。西方人多數較喜歡可預期性較高的賭博,例如是即刮彩票、『角子機/老虎機』(英語:Slot machine)之類的遊戲,但這類遊戲在華人中的受歡迎程度不高。相比之下,華人特別喜歡不確定性高的賭博:華人喜好的『骰子』、『麻將』、『撲克牌』等賭博都有不確定性高的特點,賭注和回報都可以是天文數字,即使是遊戲本身不確定性並不算高的『麻雀』,也可通過複雜的計番方式,將賭注和回報放大數倍甚至數十倍,大大增加這遊戲的不確定性,非常刺激。『百家樂』這遊戲在華人中的流行便最具代表性了。你可知道這遊戲和其它賭場的遊戲皫差異?」
「不知道。」 民 搖搖頭。
「『百家樂』這種『撲克牌』遊戲起源於南歐的意大利,它規則簡單,相對較公平,而且還極度缺乏確定性,輸贏都依賴牌的點數大小,幾分鐘內就可以決定玩家通往天堂還是墮入地獄,非常平等,正如一部香港電影裡的對白所說:『百家樂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貴賤呀!』。與『撲克牌』遊戲的『二十一點』等可以通過數學計算概率不同,『百家樂』對技巧可說是毫無要求,預測莊閒輸贏更是接近不可能,勝出與否幾乎全靠運氣這因素,因此令它特別為華人垂青。例如澳門博彩業大約85%的利潤來源來自『百家樂』這遊戲,比其他所有博彩方式的總和還要高出約六倍。無論是那個地方的賭場,若想要吸引最好賭的華人顧客,都必定會設置大量『百家樂』的賭桌,以吸引華人入場。」 標 詳細地說明道。
「原來是這樣的?」 民 去過澳門的賭場,也玩過「百家樂」,不過他完全不知賭場所安置的遊戲原來有這樣的學問,他還以為每種遊戲也是差不多的。
「除了我們華人外,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社會:日本和韓國(南韓),主要信仰也是沒有清楚的造物主。今天日本最主要的信仰是本土的『神道教』及外來的『佛教』,兩教信徒都超過一半人口(很多人同時信奉這兩個宗教),前者神祇眾多,卻沒有控制一切的神,後者不相信宇宙是由一個全能之神所造;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字,韓國最多人信仰的是外來的『基督宗教』,不過大約只占國家人口的27.6%,第二最多的也是外來的『佛教』,約有15.5%,然而韓國最大部份的人口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多達56.1%,這不難推想這兩個社會對賭博的熱中與華人相差無幾。沈迷『波子機/柏青哥/彈珠機』(日語:パチンコ,英語:Pachinko)在日本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韓國政府為防止國民染上賭博的惡習,更定下嚴格法律監管國民賭博,以免太多人因為賭博欠債累累,影響社會穩定。」
「我們香港也是如此,雖然香港政府容許合法賭博,不過也常要提醒賭徒要適可而止,要有節制,然而仍有很多人成為無法自控的病態賭徒。」 民 說道,他見過或聽過不少香港人也因沈迷賭博而嚴重影響生活 (魯兆剛 便是其中一個了)。中國大陸更不用說,中國政府至今仍不敢開放賭博,便是害怕一旦賭博合法,會導致極其嚴重的社會問題。
標 點點頭。他說若想幫助賭徒戒除賭博的惡習,最好方法便是替他建立宗教信仰,特別是相信有一位清楚明確創造神的信仰,當他相信自己能夠得到這個控制一切的神的眷顧和保護,感覺到這個主宰是會站在自己那面支持自己,保護自己的話,便不必再在賭博裡尋求這種體驗了。不單賭博,感到自己受到主宰一切之神的保護和照顧的信念,對戒除酗酒、吸毒、暴力、沈迷色情等等惡習也有極大幫助。
民 也同意這點,他便曾對 魯兆剛 說過,如果想戒賭,可以嘗試尋求宗教信仰的幫助。 魯兆剛 說他早已試過------當他問弟弟借錢申請破產後,他弟弟便帶這個好賭的大哥去自己每個星期日都出席的「教會」,希望沈迷賭博的大哥能成為教徒,改過重新。不過 魯兆剛 去了三次後,便說怕怕,以後也不會再踏入那些地方。
「為什麼?」
「為什麼?」 民 笑說。「他說那些地方的人整天說什麼神創造世界,創造人類,人是有罪,所以神要懲罰世人等等的話,悶得想睡覺。更說這些只是騙人的神話,只有小孩才會相信。」
「你覺得呢?」 標 說道。「你現在覺得這個世界是否神創造的?」
「我想相信的,」 民 以沒有信心的語氣說。「不過科學不是已經可以解釋這個世界的起源了嗎?不是與神沒有關係嗎?」
「我們下次便討論宇宙的起源,定了日期會通知你。」 標 關上Ipad電腦,把電腦放入背袋,然後在手機的備忘錄寫下這堂的重點,戴上眼鏡。「如果你想更了解『泛靈信仰』,或是賭博與靈性之間的關係,可以參考美國作家丹尼爾•克拉倫斯•昆恩(英語:Daniel Clarence Quinn,1943年~2018年)的小說《大猩猩對話錄:拯救世界的心智探險之旅》(英語:《 Ishmael:An Adventure of the Mind and Spirit 》,1992年出版)和《 B的故事》(英語:《 The Story of B : An Adventure of the Mind and Spirit 》,1996年出版),此兩本探索當今生態問題,以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的著作很精采,相信你會喜歡。」
「好的,我會找來看看。」
「好了,第一課廢話到此完結了,有沒有什麼問題呢?」
「沒有,你教得很好,令我獲益良多。」上完這一課, 民 真是學習到不少過去完全不知道的知識。
「對你有用便好。時間不早啦,我也要回家陪老婆了,我們下月再見吧。」 標 站起來。
民 也站起來。「好的,真是非常謝謝你。」
#14#
第二天,當 民 做完家務,離家到外面吃完午飯,買了這星期的生活用品(主要是食物),經過「馬會」的投注站時,民一時心血來潮,走進投注站,花了二十港元買了一張「六合彩」的電腦票。
這期的「六合彩」在數天後的晚上揭曉,結果 民 中了「七獎」(要選中三個「攪出號碼」),獲得四十港元的奬金。
民 已近兩個月沒有下注「六合彩」(一般要頭獎的奬金超過五千萬港元他才會下注),這次心血來潮的投注能夠有所收獲,運氣真不錯。民 上網查看,發現要中「七獎」的機會率約是1/61,每六十一次才有一次,寫為百分比約是1.64%,機會率很低,能夠中獎真是幸運了。
民 走到窗前,看著無雲的夜空,住在十多層高的民看到絞潔的月亮和幾顆閃爍的星星。
他想起 標 所說的話,能在賭注中獲奬,是代表這個宇宙的主宰支持你,因此令你成為幸運兒,得到如此好運。
除了決定「六合彩」能否中獎外,發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情,是否也有一個主宰暗地裡在掌管或控制?支配著自己的命運?
如果真是的話,民 覺得這個主宰應該不喜歡自己,所以這麼多年來,自己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儘管也有開心快樂的時候,生活裡大部份時間也是痛苦寂寞。好比是……好不容易才認識到喜歡的女子,和她結為夫妻,不夠十年便要與她分開,從此永遠不能再見,只剩下痛苦的回憶。
不過…… 民 又這樣想道……也許祂對自己已不算差了,這個主宰讓自己遇上心儀的人,還讓妻子極其幸運地中了「六合彩」的二奬,讓我因而能有自己的房子,這個主宰也許對自己已算不錯,至少比起表妹,比起過往公屋的好友 陳屏英 ,自己的際遇已比她們要好太多太多了。
想到這裡,民 想起能夠再重遇 巫哲標 後,便不時想起的問題:能夠認識這個朋友,並接受他的教導,也是注定的命運嗎?這樣做是有目的的嗎?若是,那究竟為了什麼?
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最後要追溯到宇宙的起源,因為這一切都是因宇宙出現後才發生的。
井富民 看著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思考著這幾個自從人類有了思考能力以來,每次看著星空也必會好奇的問題:這個廣闊浩瀚的宇宙是怎樣來的?是否有一個或多個的主宰,控制著這個宇宙裡的每一件事情?
- 2024-05-14 21:24:56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