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榞樹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2章(上) | 香港作家網 HK Writer - 自助寫作寫手O2O平台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2章(上)

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2章(上)

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2章(上)

第二章:根深柢固的需要,

    尋求與神的連結。

 

 

 

「我真正缺乏的是在心中清楚我要做什麼……重點是找個對我正確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依據生活到死的觀念。」

-------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祁克果(丹麥語: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

 

 

 

「子不語: 怪、力、亂、神。」

------儒家經典論語裡的「述而第七」篇。論語約成書於東周(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時期,是孔子(原名:孔丘,約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言行為主的言論彙編,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作者乃孔子之弟子及再傳弟子。

 

 

 

「中國是個需要宗教卻沒有宗教的文化國度。」

-------香港時事評論員:洪清田(1949年~) 的從雍正、還珠看中港台社會文化(出版於1999年)

 

 

 

 

如果說人是與肉、與身完整結合的話,中國傳統文化對它們採取完全不同的『策略』:對於人的的那一面盡量抑制、去除、泯滅它們;而對於肉與身的那一面則盡量扶持、講究和讓它滿足。所以,與肉、與身相連的感官享受的一切---烹飪、服飾、宮室、園林、長生術、房中術----在中國異常發達,而與相連的精神性一面----獨立人格、自我意識、科學人生、自我超越----則極度萎縮。

-------文學家:劉再復(1941年~)、文學家:林崗(1957年~)合著的傳統與中國人(出版於1988年)

 

 

 

 

為什麼靈性的旅程這麼重要?因為生命沒辦法全照計劃進行,因為死亡和失落會發生,因為失望會使我們痛苦。

-------美國心理學家:利奧納德•薩克斯(英語:Leonard Sax,1960年~) 的棉花糖女孩:充實甜美外表下的空洞心靈,教養出自信健康的生命舵手(英語: Girls on the Edge : the four factors driving the new crisis for girls sexual identity , the cyberbubble, obsessions, environmental toxins 。出版於2010年)

 

 

 

「這樣說,並無不妥:在超過三十五歲的族群中,每一個人生病的原因,是來自於,他失去了所有時代的既存宗教給予信徒的信念:如果沒有重新恢復屬身的宗教觀,病人是無法真的獲得痊癒的。」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德語:Carl Gustav Jung,1875年~1961年)的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英語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出版於1933年)

 

 

 

 

上主分裂之感是你唯一有待修正的『欠缺』。

-------《奇蹟課程》T-1.6.2:1

 

 

 

 

 

 

 

 

 

 

 

 

 

                 #1#

        一個多月後,2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晚上八時。

              今天上第一堂課程。

             井富民 和 巫哲標 再次在荃灣的這間「麥當勞」見面。兩人早已吃了晚飯,然而什麼也不買在「麥當勞」坐上好幾小時,民 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他買了兩杯飲品,與 標 邊喝邊談。

             標 坐下,便把帶來的背袋(類似學生的書包)放好。當他看到穿上厚厚羽絨、頸上繞著羊毛圍巾、戴上帽子和手套的 民,便帶點驚訝地笑問。「Nides 你從南極回來嗎?穿得如此誇張?」「今天很冷哦,不這樣穿會病的。」民 反問只穿了一件單簿裇衫的 標。「你穿得這麼少,不怕冷嗎?」

           「當然不,今天好像不過攝氏七度或六度左右,不算冷吧?」標 說他數年前還曾參加冬泳比賽,當日氣溫比今天還低。

            「 對我而言,攝氏十度以下已算冷了。」民 說。「如果不是要聽你上課,我今晚真不想外出,情願在溫暖的家看書或上網好了。」

            「真是為難你啦,」標 笑道。「我一定會使出渾身解數,令你覺得這課程是物有所值的,你大可放心。」

           「這要看你的功力如何了,」民 也笑道。「希望不會令我失望吧。」

            過去 民 看過 標 在有機農場教導新義工的情況,見到他教得不錯,還頗受義工歡迎(只是 民 覺得他有時過分胡鬧)。 民 知道 標 不單有心理學的學位,曾做過與情緒輔導相關的工作,也曾在好幾個機構當個義工,學歷和經驗都不錯,因此民相信他設計的這個課程應該有值得一上的價值

              但願真是如此吧! 民 衷心想道。

 

             #2#

             標 飲了一口熱咖啡,脫下眼鏡放在枱上,說在課程開始前想先問這問題。

          「你介意我把和你上課這事放上『臉書/面書』(英語:Facebook)等等的社交媒體上,和別人分享嗎?」

           「千萬不要哦! Will ,」 民 立即搖頭拒絕。「我不想讓其它人知道。」

           「好的。我去過你的臉書』瀏覽,空白一片,什麼內容也沒有,你沒有使用社交媒體嗎?」

           「沒有,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 民 回答道。

             民 說他很不屑現在的人如此沈迷社交媒體的風氣。這些人有什麼如此了不起?有什麼重大價值非要與人分享不可?別人對你上載的內容按下「讚」或「喜歡」又如何?難道愈多人按下「讚」或「喜歡」,才能代表自己做的事是對,沒有人按下「讚」或「喜歡」,便表示自己做的事是錯,是沒有價值的嗎? 民 實在難以明白這些人的心態。

          令他覺得更無聊的是,現在無數人(特別是年輕人)生活的意義不是什麼,而是要令自己的社交媒體能吸引最多的人觀賞,有最高的點擊率,有最多的喜歡,藉此建立所謂的存在感。為此他們無時無刻也把自己的生活片段上載網絡,不論是吃東西、睡覺、洗澡、旅行、購物……什麼雞毛蒜皮的事情(例如剪了新髮型,買了件新衣服)也放上網絡,而且去到那裡也要「打卡」,把自己的行蹤公告天下,彷彿自己是個值得受萬千人士關注的重要人物, 民 覺得這樣做不單自戀至極,而且非常不智,因為這樣等於把自己的私穩全部公開,後患無窮。

            「我以前也用過臉書』,也寫過『網誌/部落格/博客』(英語:Blog),不過很快便停止了。」 民 解釋道。「因為今天在網絡世界發表言論太易得罪人,一不小心觸怒某個網友,自己的個人資料可會便會被網友全部公開,那裡讀書、那裡工作、有什麼家庭成員等等都會被人知道(香港人叫這為「起底」),然後受到網民瘋狂的審判和攻擊(香港人稱這為「公審」),連工作也可能失去,非常危險,所以我現在已不再使用這些社交媒體,也不會再在網絡發表言論,更把所有曾放上網絡的資料全部清除,以免麻煩。想知朋友情況,我情願找他們出來,親身見面更好。」

          「我瀏覽你的社交媒體,是想知道多些你的事,既然無法從這方面入手,便只有直接問你了。」

          「沒有問題,你想知什麼便問吧。」民 說。「不過你之前已問了我不少問題,還未足夠嗎?」

         「大致也夠的。不過有時會想起一些平時想不到的事情,好比對社交媒體的態度。聽你所說,你對社交媒體好像有點過慮了,你覺得嗎?」

            民 笑說。「我妹也是這樣說。我常叫她不要把太多事情放上網絡,例如對工作的不滿或批評,因為萬一被同事或老闆看到便會很麻煩。她總是不聽,之後我便退而求之,叫她不要刊登我的任何事情,特別是相片。她除了說我太過緊張膽小外,還說我是完全追不上時代潮流,是活在石器時代的原始人

           「我看你也不喜歡引人注目,不想成為名人,對吧?」

            民 點點頭。「當然不想,我喜歡低調處事。我喜歡和朋友或喜歡的人一起,然而如果在大庭廣眾,成為眾多陌生人焦點的話,便會非常緊張,怕得不得了。所以我最怕成為明星或政客這些名人,完全失去私隱,一舉一動也受萬眾注目,十分危險。我覺得一個人最好是寂寂無名,無人注視,便是最安全了。

           「最好是寂寂無名,不為人注視。」標 一面聽,一面在他的手機的備忘錄記下這事。知道 民 有這樣的恐懼後,標 對他的認識又深入一點。

 

              #3#

              標 說這個課程的內容會完全顛覆民過往的價值觀,不少內容也非常富爭議性,不會符合現在流行的政治正確(英語:Political Correctness)的標準,並會對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和思想作出批評質疑,希望 民 能盡量敞開心胸吸收,學習新的事物,若對某些內容無法接受,大可反駁。「你最喜歡看書,因此我多以書籍作例子,其次是電影、電視或動畫等等,而我喜歡的運動、戲劇、舞台劇等等便盡量不提,」標 說。「希望令你覺得有趣易明,不致太過沈悶艱深。」

           「這最好不過了。」民 很滿意這樣的安排。

            標 再三強調,隨時可對課程的內容提出質疑批評,甚至挑戰,不必怕不好意思。便像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英語: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對待他的老師柏拉圖那樣便行了,」標 笑說。「你應該知道我的意思吧?」  

          「知道,」民 對這沒有半點問題。「為追求真理,有問題我一定不怕提出的。」

            說好條件後,標 便捲起袖子,開始上課。「好了,準備挑戰我的廢話吧!」

 

              #4#

              標 從他的背袋拿出Ipad平板電腦,給 民 看這個名為「ACIM」的Microsoft Word檔案的第一頁。

             「這些都是這個課程會提及的名詞,大部份都與『形上學』(或叫『形而上學』,英語:Metaphysics)、宗教和信仰有關,以後我們會經常使用,你看看明不明白它們的意思?有沒有那些要加以解釋?」他展示給 民 看。

# 宇宙(英語:Universe) / 世界(英語World),是所有時間、空間與其包含的內容物所構成的統一體統稱。每個宇宙/ 世界都有它的時間、空間物體及發生的事情。

# 終極真實/終極真相(英語:Ultimate Reality),指一切 (宇宙/世界) 最基本,最真實的一面

# 一元論(英語:Monism),認為宇宙的終極真實只有一種。

# 二元論(英語:Dualism),認為宇宙的終極真實只有一種。

# 多元論(英語:Pluralism),認為宇宙的終極真實有多種。

# 唯物主義/唯物論(英語:Materialism),一元論的一種,相信終極真實便是物質物質是這個宇宙萬物的終極真實

# 唯心主義/唯心論(英語:Idealism),一元論的一種,相信終極真實是物質之外的東西,一般稱之為靈性/心靈/精神(英語:Spirit)、心靈/心智(英語:Mind)或精神/心靈/靈魂(英語:Psyche),認為它才是宇宙萬物的終極真實SpiritMind和Psyche的意思接近,因此這課程不作仔細劃分,以心靈靈性來形容。

# 宗教信仰一般相信人隨了身體/肉體(英語:Body)外,每個人還有一個靈魂(英語:Soul / Psyche),相比起身體,一個人的靈魂更為重要。因為一個人死後,他的肉體會死亡消失,靈魂卻是不滅,會上天堂、下地獄輪迴等等。

# /神祇/神靈/神明(英語:Deity/一般的God)-----指我們一般所說的神,不可思議、超自然的強大力量眾神/多神/諸神(英語:Deities/Gods)指多神信仰裡的眾多的神祇。一神信仰裡唯一之則寫為(英語:God),創造和主宰一切的力量創造神/造物主(英語:Creator deity/Creator god/The Creator)即創造宇宙/世界的,某些信仰裡的創造神只有一個,某些信仰則有多個。

# 有神論(英語:Theism)-----相信世間是有的存在,唯心主義者多數都相信這種理念。

# 無神論(英語:Atheism)----相信世間並無的存在,唯物主義者一般都相信這種理念。

# 不可知論(英語:Agnosticism)-----認為有沒有,有多少個與世界有著什麼的關係等等問題都是沒有可信的證據能夠證明,因此對這些問題既不承認,也不否認,抱著懷疑,不亂下結論的態度。

# 一神論/一神教(英語:Monotheism)-----相信世間只有一個的信仰。

# 多神論/多神教(英語:Polytheism)------相信世界是有多個的信仰。

# 泛神論(英語:Pantheism)------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的化身,這個世界便是,或說便是這個世界。

# 萬有在神論(英語:Panentheism)-----認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內在的一部份,但並未吸收的無限本性,不算完全等於神,神比世界更大、更為奇妙壯觀萬有在神論認為與世界有著彼此依賴和可互換的關係,不但世界需要也需要這個世界。

# 猶太人拿撒勒人耶穌 (英語:Jesus of Nazaret),又名耶穌•基督(英語:Jesus Christ,原名:Joshua ben Joseph / Jeshua ben Joseph,意思:約瑟的兒子約書亞。基督不是耶穌的姓氏,而是救世主的意思。耶穌在生之年約是:約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4年~約公元30年至公元33年)創立的宗教稱為「基督宗教」(英語:Christianity)。「基督宗教」又叫「耶穌教」或「耶教」,主要分為三大派別,這三大派別英語名稱分別:

~~最早出現的「Catholic Church」(「」,華人一般把這派別稱為「天主」)。

~~在1054年從「天主」分裂出來的「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 Eastern Orthodox Church」(「正教」,華人一般把這派別稱為「東正教」)。

~~以及是在1500年代,從「天主」再分裂出來的另一大派別「Protestantism Church」(「抗議教」、「反抗教」或「更正教」等,華人一般把這派別稱為「新教」或「基督教」。「新教」派別眾多,包括:「信義宗/信義會/路德宗/路德會/路德會派」(英語:Lutheranism)、「歸正宗/加爾文宗/改革宗」(英語:Reformed church)、「浸信宗/侵信會」(英語:Baptists)、「循道宗/衞理宗」(英語:Methodism)、「基督教宣道會/宣道會」(英語: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 C&MA)、「聖公宗/聖公會」(英語:Anglicanism / Anglican Communion / Anglican Church)等等)。

由於華人經常把「Protestantism Church」這個派別譯為「基督教」,把它們的教徒「Protestants」稱為「基督徒」,引來眾多誤會。因此這個課程一律把「Protestantism Church」(例如:信義宗、浸信宗、聖公會等等教派)稱為「新教」,它們的教徒「Protestants」稱為「新教徒」。

此課程以「基督宗教」(英語:Christianity)來形容所有相信耶穌為人類救世主的宗教,包括「新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基督徒」(英語:Christians)便代表這個宗教的所有信徒,包括「新教徒」(英語:Protestants)、「東正教徒」(英語:Eastern Orthodox Christians) 和「天主教徒」(英語:Catholics)。

# 南亞人佛陀 /佛祖 /佛/(英語:Buddha,佛陀是尊稱,意思是覺悟者,明白及能實踐真理的人,又稱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如來、如來佛祖等等。他的原名:悉達多•喬達摩(梵語:Siddhārtha Gautama),大約於公元前563年或公元前480年出生,而逝世年份也有數個說法,可能是公元前483年或公元前 400年)創立的宗教稱為「佛教」(英語:Buddhism)

# 俗世/現世、彼岸/來生-----俗世/現世是我們現在身體所身處的物質世界,彼岸/來生指我們的肉身死亡後,心靈靈魂所去的世界。

# 意識(英語:Consciousness)-----感知自己與自己之外事物的能力,一般認為只有、人或生命才有的特性。

# 故事(英語:Story),指在一個不完美宇宙/世界(每個故事都有它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裡的人物/角色經歷變化、改變、問題、疑問、危機、不幸或災難,人物/角色最後會因而成長、獲益、得到教訓或受到懲罰的經過。在故事裡,人物/角色之所以會遇上這些事情,不是純粹偶然事件,都是有它的原因或目的,因為故事是由意識所創造出來的,所以故事也必有教訓或意義。

# Being(這英語字難以精準翻譯為中文,若勉強翻譯可譯為:成為如是生命生靈實存實有存有存在體存在狀態本體等等),在這課程裡這字所指的意思是宇宙最基本,不必任何條件已能存在,由始至終便已存在的東西,等同終極真實,此課程把Being翻譯為本體

           「大致也沒有問題,」民 看完後說道。「只是某些不太清楚,好比『萬有在神論』,什麼宗教裡會有這樣的神?此外,本體是否便是宗教裡所指的神?

          「既然大部份名詞你都了解,那便沒有問題,這兩個名詞我們會在課程裡再作詳細討論,現在暫且放下。」 標 打開「ACIM」的Word檔案的第二頁。「世間有五個問題,可說是我們人類的終極疑問,你一定不會陌生。」

# 為何會有宇宙/世界的存在?這個宇宙從何而來?最後會怎樣?

# 為什麼這個宇宙毫不完美?充滿這麼多的問題、災難、殘殺、痛苦、不幸、以及死亡等等的事情

# 我是什麼?我從何而來?死後又往何去?死亡後會發生什麼事

# 為什麼人生會有這麼多的不幸和痛苦

# 要如何從這些苦難中得到解脫?得到拯救?獲得真正的幸福

       「當然,我一直在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民 看完後說。

        「想想看,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其實是件很不可思議事。」 標 再給 民 看Word檔案的第三頁。「這首詩歌便說出了我們每個人也曾有過的疑問。」 

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德語:Peter Handke,1942年~)寫的童年之歌(德語: Lied Vom Kindsein ,1986年創作),提及一些每個人在兒童時,都必定對世界和自己曾有的好奇。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會問這些問題:

                     為什麼我是我,不是你?

                     為什麼我在這裡,不在那裡?

                     時間從何時開始,空間又在哪裡結束?

                     陽光底下的生活,難道不是一場夢嗎?

                     我看到,聽到,聞到的,

                     難道不是這個世界之前的另一個世界的幻想嗎?

                     根據邪惡和人類之間的事實,

                     邪惡真的存在嗎?

                     怎麼可能,現在的我?

                     在我成為我之前並不存在?

                     而在某一天,現在的我,

                     將不再是現在的我?」

             民 首次接觸這首詩歌,他覺得這首詩歌所說的問題很好。

          「五百年前我不在這世界裡,五百年後我應該也不在這世界裡,那我會在那裡?五百年前與五百年後,我會身處同一地方嗎?我仍是我嗎?這些問題真是想破腦袋也不明究竟。」他說道。

         「上完這個課程後,你應該會找到滿意的答案了。」 標 說。

   「但願如此,」 民 說。「過去我已失望過很多次了,希望這次真是有所不同吧。」

 

              #5#

             標 飲了口咖啡,繼續說道。「約在七萬年前開始,我們人類有了能進行抽象思考的能力,便開始嘗試找出這五個終極疑問的答案,宗教信仰是最早的解釋,你知道人類最早的信仰是如何的嗎?」

            民 想了想。「是否什麼『自然崇拜』(英語:Nature worship)和『泛靈信仰』(英語:Animism)之類的信仰?」民 在上課前已上網找尋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有所準備,因此他有把握回答標的問題。

          「自然崇拜」指把自然界的物體(例如太陽、月亮等天體)視為神祇來崇拜。類似的「泛靈信仰」又叫萬物有靈論」、「泛靈主義」或「泛靈崇拜」,這信仰相信自然界裡每一處地方、每一隻動物或植物、每一個物體(例如石頭)以及任何一種自然現象(風暴、洪水、地震、火山爆發等等),都有它的思想和感覺,能和人類溝通感應(以言語、歌曲、舞蹈、祭祀等方式)的靈性。在數萬年前,當時所有人都過著狩獵及採集的生活時,他們相信萬事萬物都各有自己的靈性

            現代的人當然不再相信這樣的說法了, 民 這樣說道。他覺得說一塊石頭有它的靈性,能和人溝通感應,或在旱季時唱歌跳舞便能令天空下雨,實在很難不視為落後無知的迷信。

           標 說這些信仰雖然看似荒誕不經,不過現在仍有民族保留這樣的想法,好比是日本的「神道教」(這個宗教便相信萬事都具有靈魂靈性,在某種意義而言,可以稱萬物為潛伏的神祇),而且這種想法背後也有科學支持,不是完全胡思亂想,以後會再提及。

         「後來隨著人類漸漸放棄狩獵、採集的生活,開始發展農業,發明文字,建立文明後,自然崇拜』和『泛靈信仰』慢慢被其它信仰取代,」 標 繼續說著。「便是類似古希臘神話或古埃及神話的『多神教』。這些『多神教』與『自然崇拜』和『泛靈信仰』一樣相信多個,分別之處是『自然崇拜』和『泛靈信仰』的神祇在世界萬物裡,包括土、火、風、水、每種物體或生命之內,例如家裡附近的樹木或路邊的石頭裡,與人類的距離很親近;而像古希臘神話的『多神教』裡的神祇一般不在人類生活四周,在遙遠的地方,與人的距離大大拉遠了。

            然後,標 問 民 這問題。「若要形容我們中國人對的態度,你會如何形容?與的距離是親近或是疏遠?」

         「這個------」 民 想了片刻。「我們中國有很多民族,有不同文化,很難一概而論。」

        「也對,那便說我們漢族吧。」

        「我覺得……算是多神論吧?不過說是唯物主義無神論好像更為貼切,我覺得我們漢族與的關係非常疏遠,好像可有可無似的。」

             民 說出他的看法------生活在中國的民族,稱為「中華民族」,一般所說的「中國人」或「華人」,是指「中華民族」裡五十多個民族中人數最多,最有影響力的漢族漢族的傳統本土信仰是儒家/儒教和道家/道教,兩者都有著強烈的無神論傾向,重視物質與肉體,漠視心靈與靈魂。

 

              #6#

    由孔子(原名:孔丘,約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孟子(原名:孟軻,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荀子(原名:荀況,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3世紀)等思想家奠立的儒家思想,有人稱為「儒教」,重點是教人如何做一個正人君子,以合乎道德方式生活的做人處世之道,並沒有像一般宗教信仰那樣,詳細地解答那些「形上學」的問題,特別是宇宙和人類的由來,以及人死後的事情。「未知生,焉知死?」這句儒家的格言已清楚地看出儒家思想的焦點所在,關注生前的世界遠多於死後的情況,重視俗世遠遠多於彼岸。

              至於由老子(原名:李聃,或叫李耳、利貞、老聃,約公元前6世紀初~公元前5世紀初)、莊子(原名:莊周,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創立的道家也相差不遠,道家雖然有解釋宇宙的起源(一切的源頭是,萬物由幻化而成),然而它對這方面談得極其虛泛,也沒有清楚解釋為何世間充滿眾多苦難,以及人類如何從這些苦難裡解脫的方法。

             由道家思想發展而成的「道教」,裡面固然有眾多神祇妖魔,然而道教」的最主要的教條不是教人認識這些神祇或與祂們建立關係,而是教人如何養生,如何達至長生不老的境界。「道教」認為一個人只要通過修練,例如呼吸、飲食、打坐、氣功或服藥等方式,便可延年益壽,達至與天同齊,不老不死的境界,成為所謂的神仙」。這個世界是否有創造神?不重要,人類與這創造神要維持什麼關係?也不重要,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才是最要緊的事。 民 覺得這完全不能解答自己對這世界的疑惑,因此「道教」不是他想追求的靈性思想。

           「你說得不錯,我們中國文化的確有很強烈的無神論傾向,這可能是因為華人對世界沒有什麼好奇心的關係。」標 說。

           「你試舉例說明?」

           「例如物體為什麼會向下跌而不是向上飛?西方人一直對這現象好奇,由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開始,一直到十七世紀時的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英語:Isaac Newton),1642年/1643年~1726年/1727年),都在研究這個現象,中國史上卻從來沒有人對這事有所奇怪,嘗試找出箇中原因。我們華人覺得物體向下跌是人所皆知的自然現象,知不知道原因也沒有關係,不會有追根究底,想找出答案的強烈好奇心。對於世界的起源也是如此,大部份民族都對世界起源感到不可思議,會有複雜的創世神話,講述如何創造世界,以及為何創造出來的世界並不完美,問題百出的解釋。華人認為這個世界既然已經存在,找出它的起源或它存在的意義都是無謂之事,最重要的是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更舒適快樂,非常務實,關注的幾乎全是物質方面的世俗之事,與抽象層面的『形上學』幾乎扯不上關係。」

           「中國不是也有創世神話嗎?」民 提出質疑。「我們不是有盤古創造世界的神話傳說嗎? 」

          「是的,然而盤古創世的神話故事出現在三國時代(公元三世紀時)徐整(公元220年~公元265年)的三五曆記, 已比很多民族的創世神話遲了很多了。即使盤古華人心目中世界的創造神,大部份華人也對它忽略冷待,情願拜祭地位較低微、卻更有用途,能為自己帶來實際好處,好比能令人發財、令子女考到好成績、保護漁民出海平安、或是保護幫派兄弟安全等等的神祇。」

          「我家人便是這樣了。」 民 笑說。

            民 的妹妹 井富美 說宗教總是歧視女性,因此她對宗教毫無好感。他父親 井正財 從不相信鬼神,他說這些全是封建迷信。爺爺 井天根 說做人不必依靠鬼神,只要做人正直,對得起天地良心,便能堂堂正正做人,能夠好好過日子。至於母親 周桂蓉 和嫲嫲 莊玉,便什麼神祇也來者不拒:土地公(土地神土地)媽祖(天后)、黃大仙、佛陀、以及眾多的菩薩……只要有好處便願意上香禮拜,入什麼廟便拜什麼,多多益善,愈多愈好。

     「你家人頗能反映大部份華人的心態,」 標 說。「不是說看不見摸不到而不信,便重視能否解決生活遇上的實際問題,能夠提供幫助便誠心崇拜,不能的話便不會在乎,覺得無關重要。正如論語裡孔子所說的『祭神在』: 你需要祭的時候,便當真的存在;反而若你不需要祭的話,便可當是不存在的。」

          「正如我爸常說,不會把食物從天丟下來,人不去耕田種菜,不去養豬捉魚,便沒有食物可吃,所以人只需靠自己,信不信,或有沒有宗教信仰也照樣可以生活。」 民 笑說。「我以前曾是基督徒,吃飯前會祈禱,感謝賜予食物,他便說我愚蠢至極,說我有飯吃不是靠,而是全靠他工作賺錢,家人才能溫飽。」

         「如果是以日常生活的事情而言,在現代社會裡,的重要性的確大大減少了。」 標   說。「好比過去的人不知為何會有地震,以為是掌控大地的神祇發怒導致,因此會求祂庇佑。現在有了板塊運動的科學理論解釋地震的成因,向求助便再沒有必要,與地震有關的神祇便被遺忘,沒有人在乎了。

             標 喝了口咖啡,然後繼續說著。

          「當西方在十七世紀出現科學革命之後,科學發展一日千里,愈來愈多過去只能以解釋的問題,都能以科學去回答。其中有兩位英國科學家的影響特別巨大,你猜到是那兩人嗎?」

             民 想了想。「第一個是我們剛才提及的物理學家牛頓,第二個應該是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語: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1882年) ,對嗎?」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提出的「古典力學」(英語:Classical mechanics),奠立了堅實的物理學基礎。過去人類一直相信宇宙裡的星球是靠超自然的力量轉動,依靠之類的超自然力量運行。牛頓卻以漂亮簡潔的理論說明星球如何運動,把遙遠天體看成是一個大鐘錶那樣,可以清楚計算它們的軌道和距離。自此之後,研究太陽、月球或其它天體也不需要,單靠科學的計算便足夠了(現在人類已能準確預測數百年後日食和月食的日期),這完全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看法。

              因為自公元四世紀末期開始,「基督宗教」便一直是西方人道德的基礎,為了避免道德規範受到科學的影響,十七世紀時西方人開始把人的心靈與物質看成是兩個互不相干的領域,這便是把「」和「物」劃分為二的「心物二元論」(英語:Mind–body dualism)------自然界(所有物質,包括動物,以及人類的身體)是一部大機械,遵從科學法則,而人類的心靈被永恆不變的所籠罩,不受科學法則影響。一切物質,無論是石頭或星球,天上的飛鳥或深海之魚,都能以科學去分析、研究或預測,唯獨人類的心靈則否,因為是不同層次的東西。

             不過到了十九世紀,這個把「」和「物」二分的「心物二元論」也開始站不穩,因為出現了比牛頓的「古典力學」更為驚人的理論,便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進化論」(英語:Theory of Evolution)。

          「演化論」這理論解答了地球所有生命,包括了人類,如何起源的問題-----人不是由以特別的方式創造出來,而是和地球其它生命一樣,都來自共同的祖先,都是經由「演化/進化」(英語:Evolution)這漫長的過程而變成的(根據這理論,人類的最早祖先可追溯到細菌的微小生物),就連人類的心靈,包括我們的思想、記憶、情緒、感覺等等,也只是大腦裡細胞運作的作用,與人體的消化系統消化食物的過程無異。「演化論」因而完全改變了人類對自己和宗教信仰的信念,引發充滿火藥味的激烈爭議,直至21世紀的現在仍未停止。

          「這些科學成就令很多人充滿自信,覺得單靠科學知識足以解釋一切,與鬼神相關的宗教信仰可以消失,退出人類的生活。例如在2003年,一群知識份子便組成了一個名叫『光明族/明理族』(英語:The Brights)的組織。這組織的成員相信科學,不相信什麼造物主鬼神或其它超自然的力量(例如占卜算命),認為我們應該基於事實來理解世界,以事論事。對於暫時還無法解釋的事情,不應隨意將它歸因於神秘力量,而要說我們還不清楚而已,對凡事都要抱著不帶成見的懷疑精神,因為理性與科學才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這團體其中一個會員便是著名的英國無神論科學家:柯林頓•理察•道金斯(英語:Clinton Richard Dawkins,1941年~),他便深信宇宙並沒有,也覺得這一點也不重要,道金斯便這樣說:『應該是沒有這回事的,所以,從現在停止擔心,享受人生吧!』對他而言,有沒有創造這個宇宙只是無謂的問題,與其為這而煩惱,不如好好享受人生更為理智。」

           「我便做不到這點,」 民 搖 搖頭。「我覺得有沒有,是否祂創造這個世界,是否它創造我出來,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般時候不理會這問題也沒有關係,然而當你走到人生盡頭,面臨死亡之時,便很難不恐懼擔憂。即使平時何其勇敢無懼,也很難不會害怕。

          「沒錯,想起自己終有一死,便令人惶恐不安。」 民 完全同意這點。「死後會下地獄令人害怕不在話下,即使人沒有什麼死後不滅的靈魂,只有一副身體,若死亡後便什麼也沒有的話,也令人恐懼。」

     「每個人自出生開始,便已踏上步向死亡的道路。有錢或聰明的話,你可以找到方法逃稅,卻無法逃避死亡。儒家/儒教和道家/道教,都難以安撫人對死亡的恐懼不安,更無法提供人死後也可享有幸福的保證,這令華人只有把人生的目標完全放在俗世,無論是追求幸福家庭、兒孫滿堂、物質財富、功名利祿,或是最簡單的美食佳餚,健康的身體,全都是俗世裡的滿足,沒有了身體便無法擁有或享受由於死了便一無所有,這令華人特別怕死,特別害怕身體的衰老死亡,不惜千方百計也要追求長生不老。古人沈迷成仙不在話下,就算到了我們這個21世紀,仍然可以看見華人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想出來的奇事,好比有人提出的『共仙。」

          「共仙?」 民 從沒有聽過這個名詞。「什麼意思?」

            標 便對 民 解釋「共仙」的意思。

 

              #7#

            「共仙」的意思是共同成為神仙,這個名詞是由一位名叫王小平(1980年~)中國女子提出的。

             王小平在學時的成績非常優秀,是個聰明女子。她在十五歲時退學,靠自修學習而成材,十七歲登上講臺,十八歲開辦與教育相關的講座,後來成為教育集團顧問、研究員,以及研究院院長,被稱為「天才少女」、「驚世才女」、甚至被稱為「智慧女神」!從這些外號,可知這個名字平凡的少女來頭不少,那麼她有什麼驚人的見解呢?在2002年左右,香港便出版了由她所寫,預測人類未來走向的第二次宣言(此書分為兩册:《人類大未來經濟大未來)書裡便有無數令人嘖嘖稱奇,叫人大開眼界的觀點。

            王小平說人類的第一次宣言,便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這個理論在西方國家,特別在美國飽受質疑,因為它違反西方傳統宗教(基督宗教)裡人由所特別創造,因此人與其它動物與眾不同,人是特別尊貴高等的教條。然而在不在乎、不相信創造神的中國大陸便大為流行。如果說英國的達爾文解答了人類從何而來是「第一次宣言」,那中國的王小平便認為她解答了人類要往何處去,因此她便稱自己的理論為人類的「第二次宣言」。

              人類要往何處去?王小平便說要成為神仙:成為長生不老、全知全能、終日極樂、道德完美的人,而且不是數十人或數百人,而是要全人類都要成為神仙,如此偉大事業,便稱之為「共仙」了。

              成為神仙是無數華人數千年來的願望,不過一直沒有成功。不過王小平說今時不同往日,現在要成為神仙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切實可行的目標。如何實現?便是依靠科學的力量:例如利用遺傳學,改變人類的基因,令人能成為道德完美的聖人君子,令人身體百病不侵,永保健康,長生不老。在人腦裡植入微小機器,令人能無時無刻也感到最大的快樂,不再感覺到任何負面情緒。對人的身體進行改造,令人有種種不可思議的超能力(例如透視能力),能毫無困難便能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達至全知全能的境界……如此把人進行改造,便可以把人變成神仙。這不必等到很遙遠的將來,王小平便大膽預測,只要全世界的人齊心合力,在2030年或以前,人類便可實現有一千歲壽命的願望,之後便是一萬歲,十萬歲……最終達至與長生不老,永生不死,集體成仙的終極目標。

        

               #8#

             「你對這有何評價?」 標 介紹完「共仙」的意思後說。

             「好像卡爾•馬克思(德語:Karl Marx,1818年~1883年)的經濟理論那樣,聽似非常美好,不過現實不可能行得通。」 民 答道。

              先不說此書所說的什麼人類能夠活上十萬歲,有種種超能力的預測,單是說科學可以提升人類的道德, 民 已覺得全是異想天開。二十世紀人類的科學可以把人類送上月球, 夠先進發達了吧?然而在那個世紀,也出現多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發生無數滅絕人性的暴行,更打了兩次的世界大戰,可見科學或知識的進步未必能提升人類的道德水平,更莫說能令人類成為完美的聖人了。至於說利用基因技術,製造出所謂完美的人類,這不就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時,納粹德國這個極權國家所推行的「優生學」(英語:Eugenics)的政策嗎?

           「王小平在她的書裡便說我們要創造的『超人』,不光是智力,也包括道德。推行基因改造技術,便可以清除人類基因中的自私、貪婪、暴戾、獸性,成為完美的生命,可以帶領人類進入新的時代,一個光明和美好的未來。」

            民 說這樣的做法非常可怕,把人視為由工廠製造出來的貨品般,能夠加以改造或改良,令人不寒而慄。

         「這想法在很多相信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好像過去的世界第一大國:蘇聯(1922年至1991年)都大有市場。馬克思認為物質是唯一的真實,人只是由肉體構成的生物,在肉體死亡後,便什麼也消失,並沒有什麼死後仍然存在的靈魂,當然更沒有鬼神,宗教信仰因而毫無必要了。在這種認為只有物質是唯一真實的唯物論裡,宇宙、生命、人類和萬事萬物都完全可以用科學解釋說明。華人文化本來已有很強烈的無神論唯物論傾向,覺得物質比心靈重要,覺得人的肉體比靈魂重要,更覺得是可有可無。當以科學理論解釋一切主張無神論、唯物論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它便擊敗其它西方思想,以極快的速度獲得大部份華人認同,令中國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國家。雖然現在很多中國人已看出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不再相信這套主義所主張的經濟理論,卻仍然深信科學是無所不能,包括令人變得更為完美,令人的性格更完善。王小平便說她的共仙構思便是繼承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可以令中國,令全世界也邁入一個新紀元,開創一個理想美好的新世界。」  

             「那會如此簡單?」 民 搖搖頭。「人的身體也許能以基因技術去設計修改,變得高大強壯、英俊漂亮,或更為健康,更少疾病,然而我卻不相信能以基因工程製造出道德高尚的理想人種。因為人性太複雜了,不只基因,後天的教育、成長環境、社會風氣,也對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有很大影響。再說人不是,難免會有缺點,一個完全不會犯錯,沒有不好念頭,沒有不良行為的人,還算是人嗎?」

            「沒錯,」 標 點點頭。「佛洛伊德便早已預測蘇聯這些馬克思主義國家會失敗的,因為它們忽略了人性極其複雜的一面,特別是陰暗、醜惡的一面。馬克思認為只要無產階級打倒了資本家,取得統治權後,便可以建立財富平等,再沒有人會受到剝削的理想社會,他沒想過權力會使人腐敗,無產階級有了權力,沒有制衡或約束管制的話,他們極可能變得與推翻的資本家一樣,利用權力欺壓其它階層,再創造出同樣充滿壓迫剝削的社會。」

            「的確是如此。」 民 說。他看過英國作家佐治奧威爾(英語:George Orwell,原名:埃里克•亞瑟•貝理雅(英語:Eric Arthur Blair),1903年~1950年)的動物農莊(英語: Animal Farm: A Fairy Story ,1945年出版 )這個寓言故事,此書描述的情況,後來在眾多國家真實發生了。

              「馬克思理想的經濟模式是社會裡的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人人都會貢獻出自己的能力去服務社會,並且會自律,只取自己需要的東西,不會貪得無厭。如果人性是大公無私,知足自律的話,這當然能順利推行。然而人性有善有惡,而惡是占大部份,因此我們的天性是自私自利,喜逸惡勞,貪婪無比。各盡所能』聽上去非常理想,然而眾多工作,特別是厭惡性的行業,例如清潔廁所、打掃街道、照顧病人和老人等等,都是絕大部份人不想做的,你讓人們自由選擇的話,那廁所必定臭氣沖天,滿街都是垃圾廢物,最後不是要靠金錢利誘,便是只有強迫某些人去從事這些必須的勞動。」

             標 稍作停頓,再繼續道。

           「『各取所需』也是一樣,因為人性傾向貪得無厭,一個已有百億美元財富的超級富豪,雖然他生活已完全不成問題,他也極可能不會滿足,仍想得到更多,如果社會不訂下法例管制和約束,例如設立財富上限或徵稅,這人會繼續設法賺取、屯積金錢,即使這會令其它人變得貧窮,甚至令眾多人挨餓死亡,他也不會停止,因為這種自私正是極其自然的人性。而且人更會見到別人擁有什麼,為了不比下去,便覺得自己也需要這東西,不論是高尚住宅或名牌衣服、精彩旅行或豪華遊艇,總之其它人有便我也要有,還想自己的東西比別人的更多更好,結果必然導致資源不夠分配,無法滿足人們的『所需』。一些理論上極好,看似完美理想的制度或思想,實踐起來卻問題百出,得不到預期效果,很大原因是想出這些構思的人往往沒有考慮人性複雜陰暗的一面,以為人是一部機器,可以正確執行理論上完美的政策。馬克思主義在眾多國家所釀成的經濟災難,便是深刻的教訓。」

         「過去讀書時,也覺得馬克思主義,或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很美好,既公平又合理。」 民 說在他出來社會工作多年後,不得不再相信。「因為太過理想化了,現實難以推行。」

         「這便是很多人所說的:一個人在三十歲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話,他便沒有良心;若他在三十歲後仍相信社會主義的話,便是沒有大腦了。」

         「因為一個人在三十歲後,已飽受殘酷的生活壓力,」 民 無奈苦笑道。「很難對這世界或社會再有什麼天真或過於理想的期望。好比什麼『各盡所能』,若那些有數百億元財富的富豪願意替我『供樓』,不必全部,只是替我負擔一半也好,已能大大減輕我的生活壓力,減輕我的經濟負擔,這絶對是理想不過的好事,然而那可能有人如此好心?」

              標 也笑了。「因為人類不是,人性必有缺點,無法完美。」

              飲了口咖啡,標 繼續道。「利用科學可以把人改造得像般完美的想法在西方也有,例如現在西方便有一個名為『超人類主義』(英語:Transhumanism,縮寫為H+或h+)的國際性的運動,便是主張使用科學技術來增強人類的精神、體力、能力和資質,並克服人類不需要或不必要的生理狀況,比如殘疾、疾病、痛苦、老化和偶然的死亡。因為受『基督宗教』影響,西方主流一般認為人與是之間有段不可穿越的距離,人不可能像般完美,必定會有問題和缺陷,人是不可能靠自己克服品格上的所有缺點而成為完美的,因為如果人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達至完美無瑕的狀態,『基督宗教』裡的便再沒有存在的必要。故此西方科幻作品所描寫的未來世界,即使科學水平如何先進發達,都不可能是幸福的天堂,只會是可怕的地獄。東亞地區的文化沒有這樣的宗教思想,因此較能接受科學可以改變人性,相信科學技術只要不停發展,終有一天能創造完美的人類,創造美好的新社會。這不是今天才如此,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康有為(原名:康祖詒,1858年~1927年)的著作,於1901年寫成的大同書,便已提及利用科學技術可以消除世間痛苦,把世界變為樂園。他的書也提及未來世界會以科學增加人類壽命,不只是活上數百年,甚至能令人活上一千歲。康有為認為未來人類最後的目標是成仙成佛,與王小平的共仙理論不謀而合。」

            「這套什麼共仙理論,」 民 說。「若要我表態的話,我一定不會支持,實在太荒唐了。」

            「那你便不曉這理論如何偉大啦,王小平在她的書裡說,以科技改良人種,創造完美世界,必將成為歷史潮流、是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都阻擋不了的,無論是誰、如果是因某些偏見、謬見而扼殺這項與人、與家、與國、與民族、與人類都極其重要的事業,他都會成為千古罪人。」

           「 這也可以?」 民 無奈地笑說。「這恕我真是有眼無珠,不曉欣賞了。」

 

             

作家價錢報價
  • 2024-05-14 21:11:51
  • 1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登記
  • 香港作家網 尋找作家Writer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排行榜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紀錄
  • 「香港作家網」各作家之優質作家訓練培訓課程班
  • 香港作家網Writer廣告查詢、推介優質香港好作家 香港作家Writer專業網上宣傳推廣及資訊平台、作家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