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榞樹 作家專欄文章: 有關心靈、靈性和靈修的小說 <<願心靈回復原狀>> 第1章(下)
#11#
「你這傢伙也頗早熟哦,」 標 聽完 民 一大推的問題後笑道。「年紀輕輕便已有這方面的思考,有這麼多的問題。」
「很無聊嗎?」 民 說。「一般人都追求金錢、事業、婚姻、家庭等事情,我卻追求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
「當然不,這其實很正常。」 標 問 民 對心理學有沒有認識,例如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德語:Sigmund Freud,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d,1856年~1939年),或是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德語:Carl Gustav Jung,1875年~1961年)等人的理論。
民 點點頭,他看過這兩人的著作。
標 說如果說科學是對物質世界的解釋和說明,心理學便是研究人類內心世界的學問,很多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或想法,心理學都可以提出解釋,例如是「心理防衛機制」(英語:Defense mechanism)。
「可以解釋一下是什麼嗎?」民 說。
標 便解釋道------「心理防衛機制」是指我們「潛意識」(英語: Subconsciousness / Subconscious)或「無意識(英語:Unconsciousness )的心理機制,是為減少難以接受或潛在有害的事物所帶來的焦慮,這些難以察覺的機制有多個,例如是:
「壓抑/抑制/抑壓」(英語:Repression)------好比一個男子的妻子在夏天時死於車禍,男子非常痛苦,把這段不堪回首的情緒壓抑到潛意識中。經過一段時間後,這男子好像已忘記這場車禍,然而他每到夏天便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抑鬱,打針吃藥也無效,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此。
「否定/否認」(英語:Denial)------好比一個女子的男友已清楚表示大家應該分手,後來男友還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了,這個女子仍不願接受事實,仍相信男友愛自己,只要自己耐心等待,男友終有一天會回到自己身邊,簡單點說便是不敢面對現實,自欺欺人。
「退化」(英語:Regression)------指一個成人感受到嚴重的挫折,無法面對,於是放棄成人應有的行為,退回到兒童時期的心態。例如一個升上大學的男生無法應付大學的新環境,再加上學業壓力和同學的排斥,令他不單無法上學,甚至無法離家,吃飯洗澡和大小二便也要別人幫助,好像變回無力照顧自己的嬰兒一般。
「反向作用」(英語:Reaction formation)------例如一個婆婆其實是對媳婦看不過眼,非常反感的,她卻因為害怕被人說自己是個欺負媳婦的惡毒婆婆,因此這位婆婆反會對媳婦千依百順,刻意討好,還經常在別人面前故意稱讚媳婦,企圖證明自己是個通情達理的好婆婆,對媳婦絶無半點惡意。
「投射」(英語:Projection)-------指一個人把自己內心裡的不好、不想接受的想法、動機、慾望或感覺向外投射在他人或物體上。例如一個心懷仇恨,充滿憤怒的人,他不會覺得自己如此,反會覺得自己四周很多人充滿仇恨和憤怒,覺得他們有這方面的問題。
標 說除了一般的行為能以心理學去說明外,連自殺這行為也可以心理學去解釋。
「心理學對自殺這行為有什麼解釋?」曾想如此的 民 也有這樣的疑問。
「有心理學家便說,渴求死亡其實也是一種本能。」標 回答道。
「本能?想死也是我們的本能?」
「是的,這是佛洛伊德的理論。」
標 說佛洛伊德很多理論,現在都被認為是錯誤的了(例如他對性的看法),不過有些仍很有價值,例如佛洛伊德晚年提出一個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只有兩種基本的本能,一是求生的「生命本能」(或叫:「生命驅動」。英語:Eros / Life Instinct / Life Drive),另一便是求死的「死亡本能」(或叫:「死亡驅動」。英語:Thanatos / Death Instinct / Death Drive)。這可以說是每個人內心的光明之面與黑暗之面,人人皆有的兩面。
顧名思議,「生命本能」是指每個人生存的力量,想保護生命和代表生命的每件事物,即使生活如何艱苦,也不畏困難而生存下去的本能,它幾乎是每個人都認識,都知道的,也是現在社會大力讚揚的「積極正面思想」,所謂的什麼「正能量」;「死亡本能」便剛好相反,是我們每個人身上一種渴求破壞、毀滅、侵略的衝動,不單是想毀滅自己,還想摧毀、想殺害其它生命的本能,現在社會極力斥責的「消極負面思想」,所謂的「負能量」。
為什麼會如此渴望毀滅生命呢?佛洛伊德認為我們之所以想死,想毀滅和摧毀一切,是因為只有這樣才有真正的平靜:只有在死亡後,一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回歸到生命之前的狀態,得到終極的休息。「死亡本能」一般都受到「生命本能」的壓抑和社會壓力的打壓而好像消失,不過它其實只是隱藏著,在某些時候,例如當一個人感到生存無望,面對難以承受的痛苦的時候,「死亡本能」便會擺脫「生命本能」的束縛,再度浮現出來了。
「說得很有道理,」 民 說。「活著便免不了壓力,只有死後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他嘆氣道。「不單要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又要交稅,還要『供樓』,我在這數十年內也不能停止工作,一想到要做好幾十年的『樓奴』才能得到自由,便覺得人生很苦,有時也不知活著為了什麼。」
絕大部份香港人都是住在數十層的高樓大廈的住宅單位裡,故此香港人習慣稱居住的房屋為「樓」,「買房屋」稱為「買樓」,「房價」稱為「樓價」,「繳交房地產抵押/繳交樓宇按揭」稱為「供樓」,一天未供完樓,未繳清與樓宇有關的債務,便一天也是「樓奴」了。
「你說住在附近,是否那個XX屋苑?」 標 問。
「是的,其實能夠購買到這單位,真是要多謝我妻子帶來的好運。」
民 說雖然自己的薪金不高,卻因生性節儉,從少開始儲蓄,再加上聽從父親和朋友的投資建議,在他認識女友 章佩蘭 時,已累積了一筆財富。2003年的香港樓價跌至199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之後數年雖然稍為上升,仍然處於很低水平,而女友那時又非常幸運地中了「六合彩」(由香港唯一合法的博彩機構「香港賽馬會」,簡稱「馬會」所主辦的博彩,要中「六合彩」頭奬是要在四十九個號碼裡選中六個「攪出號碼」,中頭奬的機會率是一千三百九十八萬三千八百一十六分之一)的二獎(要中「六合彩」二奬是要選中五個「攪出號碼」和「特別號碼」,中二奬的機會率是二百三十三萬零六百三十六分之一),得到數十萬港元的奬金,民 才能和女友結婚,並繳交首期樓宇費用,購入這個鄰近荃灣地鐵站,交通方便,有升值潛力的私人住宅單位。
民 至今也覺得自己很幸運,如果沒有董建華(1937年~)這位香港首任特首在1997年提出的「八萬五建屋計劃」(要香港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八萬五千個,在十年內令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以及同年發生的「亞洲金融經濟危機」,以好幾年時間重創香港樓價,再加上中了「六合彩」的二獎,沒有這三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的話, 民 的結婚計劃也許要延後至少七、八年( 民 不想婚後仍和父母同住,他不想家裡再上演婆媳糾紛的悲劇,他和女友的收入又超出申請政府公屋的資格)。人所皆知,香港的樓價在大部份時間(特別是自1990年代開始)都是處於極高水平,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完全超出一般市民所能負擔的水平,能夠有屬於自己的房子(還在地鐵站附近),幾乎可說是每個香港人的終極願望,人生最大的目標了。
不過隨著妻子去世,這一切好像已再無意義,現在每天 民 放工回到家,也只有自己一個對著空蕩蕩的房子,好像整個世界只剩下自己那麼孤單……「我現在只想專心研究心靈方面的事情,」 民 說。「自妻子去世後,我覺得這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其它的事情,好像已再沒有什麼價值。」
「其實滿足心靈所需對於每個人也有意義,特別是在當今時代,」 標 說。「好像香港的樓價已是瘋狂,對大部份香港人而言,想有自己的房子已是可望不可求的奢望。若能在宗教或靈性上找到意義,得到慰藉或支持,這已有很大價值了。而且每個人到了人生某個階級,都會走向這個方向。」
標 說心理學家榮格便認為,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認識自己和世界,會去讀書求學、交朋結友、工作賺錢、談情說愛、建立家庭,去做大部份人都做的一般事情。
這個階段會持續到三十多歲,然後便開始第二個階段:關心宗教和靈性的課題。因為到了這時候,已活了一定歲數的人開始發現世界不是自己所想的樣子,會質疑自己一直所追求的目標,會開始追尋人生更深遠的意義。
「這樣說的話,我在十多歲時便已開始踏入第二個階段了,」 民 說。「雖然我這麼早便開始尋找,不過找了這麼久,都好像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我的經歷和你也有相似之處,」 標 說。「我自升上中學預科開始,便對這些事情產生好奇,我也研究過你所說的多個宗教和思想,直至十多年前,我才找到想要的答案。」
「那是什麼?」 民 好奇地問。「是否我曾相信過的宗教或思想?」
「可以說不是,和你過去曾相信過的很不同。」
「聽說那是非常特別的思想?」
「沒錯,對於絶大部份人都是難以相信。例如它對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起源,便遠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如此特別?」 民 說。「難道是說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以及我們人類,都是由擁有超高智慧及科學的外星人所創造?即使真是如此,我也覺得沒有什麼會令我驚訝,這與宗教說一切都由神所造,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比這更難以置信,更令人驚訝,」 標 說。「若你知道的話,你的思想從此會劇烈改變,再回不去以前的了。」
「沒有這麼誇張吧?」
標 想了想,便提及西方哲學史上極為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英語:Plato。原名:亞里斯多克勒斯(英語:Aristocles),公元前428年/427年/424年/423年~公元前348年/347年)。「關於柏拉圖的哲學理論,喜歡閱讀,飽讀詩書的你應略知一二吧?」
「我稱不上是飽讀詩書,不過也知道的。」
「他的『理型論』(英語:Theory of Forms),是說我們所看到,所感覺到的世界不是完美,充滿缺陷,並不是真實之物。他認為人類感官可見的事物,只是一種『表相』(英語:forms),而『表相』是『理型』(英語:Form)的一種投影。除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外,還有另一個『理型』世界存在,那個世界完美無瑕,沒有任何問題或缺陷。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這個『理型』世界的影子。而我們每個人在出生前,靈魂都曾在『理型』世界棲息過,因此我們會對眼前世界的事物感到不夠完美,覺得它們總是有問題,總是有缺陷的感覺似的。」
「沒錯,無論是人或事,世間一切都無法十全十美。想有完美無瑕,恐怕是只有宗教所說的什麼天堂、天國、樂園這些完美之境才有可能。」
「然而,卻不是每個人都想回去完美的天堂。柏拉圖在《理想國》(英語:《 Republic 》)中,便以『地穴寓言』(英語:Allegory of the Cave)來比喻這道理,你知道這則寓言嗎?」
民 當然知道。柏拉圖的「地穴寓言」在哲學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比喻,比喻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不是全部,還有另一個更廣大、更不可思議的世界,然而大部份人都對此一無所知。
#12#
「地穴寓言」是說有一個地下洞穴,洞裡有一條寬闊的通道通向地面。這個洞穴裡居住了眾多終生被關押的囚犯。這些囚犯都被捆綁着大腿和脖子,一直坐在地上,以致他們只能朝前看到洞穴的牆壁,無法轉身回頭觀看。他們看不到自己和其他囚犯,也永遠看不到背後的出口,也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出口。
這些囚犯唯一能看到的,便只有眼睛所看到的牆壁。這個洞穴被後面遠方高處燃燒的火炬照亮。囚犯只能看見這唯一的亮光,這些光照亮着牆壁。但是囚犯看不見光源,只能看見牆壁上微弱的光和影。
這個洞穴監獄內部與火炬之間,有一堵不會遮擋光線的矮牆。有一些人沿着這堵牆壁來回穿梭,搬運着不同的物品,包括一些用石頭和木頭所做的人體,以及其他生物的模型。這些物體高出那堵矮牆,但是他們的搬運者比牆低。其中的一些搬運者邊走邊互相交談,另一些則保持沉默。
由於囚犯面對洞穴牆壁,那些來回移動的物體,在牆上投射的陰影,被洞穴裡的囚犯看見,囚犯便當作是會移動的影子。當有人說話時,洞壁上的回聲,就如同那些影子自己在講話一樣。因此,囚犯以為那些影子會說話。他們把這些影子當作生物,把所有發生的事情理解為這些生物的行為。牆上發生的事情,對他們來說都是真相,他們會覺得這一切當然都是真實的。囚犯更從這些影子中研發出一整套學問,試圖從這些影子的出場和動作中,找出一系列規律,並且預告將要發生的事情。那些預測最準確的人,還會得到嘉獎。
#13#
「那麼,」 標 問:「如果我們幫助洞穴裡其中一個囚犯鬆綁,讓他能站起來,能轉身向出口望去,能讓他轉身,看見背後火炬這光源,看到過往自己一直所看到影子的原型,你說會發生什麼事?」
「我想……這個囚犯應該會很不習慣,因他的雙眼已長年累月適應昏暗的洞穴環境,若他直視光源,會刺激眼睛,令他視覺錯亂。相比於過去熟悉的影子,他可能認為眼前所看到的東西都不是現實的。他可能希望重返原本位置,因為他相信自己在洞穴牆壁上所看見的,才是真相。」 民 說。
「如果使用武力,」 標 說:「將這個已鬆綁的囚犯從洞穴中強行拖出來,穿過對他來說陡峭難行的通道,來到地面,他會覺得非常難受,更為神志錯亂。因為離開洞穴後,強烈的陽光會使他無法睜開雙眼,他開始時什麼都看不見。慢慢地,他才能適應眼睛看見的新鮮事物。首先是識別光影,然後是水中的倒影,最終才是人和事物本身。如果往上看,他也許會先習慣夜晚的星空,然後才是白天的日光。有了這些經歷和認識後,他應該不再願意回到洞穴裡了。」
「當然,因為他已知道了真相,這個世界的真相。」
「如果這個已得到自由的人回到洞穴,那麼他肯定需要重新慢慢適應洞穴的黑暗環境。在一段時間內,這個自由人的視力會不及其它一直留在洞穴裡的囚犯。其它囚犯會因而認為,這個自由人離開洞穴後,把眼睛弄壞了,他們會嘲笑他,並說離開洞穴是個壞主意,根本不值得一試。如果這個自由人試圖解放其它囚犯,把他們帶到地上,這些囚犯極有可能會殺了這個能解放自己的人,殺死這個能把真相告訴自己的人。」
一點也沒有錯。 民 很清楚會是如此。自欺欺人是人之常情,大部份人情願相信謊言,也不想知道令人難堪的事實,特別是會破壞大部份人深信不疑,公認為真理之信念。這樣做的人往往會不得善終,歷史上已有無數的例子了。
「我所告訴你的解釋,是與大部份人想法極其不同,會令你質疑一切,無論是對自己或世界的信念,也會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一如科學界裡的『典範轉移』(英語:Paradigm shift)那麼劇烈,你更會因而嚴重受傷,你還想知道嗎?」
這麼厲害?「典範轉移」又叫「範式轉移」,本指科學史上一些極其深遠的革新或改變,例如由相信地球是平的平面,轉變為相信地球是圓型的球體。這會完全改寫我們對環境的認知,看待世界的角度。「典範轉移」這名詞本是用在科學上,現在已被用在各方各面,例如一個過去相信「這個世界的一切,包括自己,都是沒有創造者,純粹是隨機、無意出現」的人,若他變為相信「這個世界的一切,包括自己,是有意被創造出來,這一切是有目的或企圖」的信念,他的人生觀便會隨之而出現劇變,對一切事情的看法會與過去完全不同,可以說是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全新的人。我們便可以說這人的思想發生了「典範轉移」。
「沒有問題,我想知道。」 民 毫不猶豫地說。「我更不怕受什麼嚴重傷害,你盡管告訴我好了。」
「然而這無法三言兩語說清楚的,」 標 想了想,然後他說道。「既然我們有這樣的緣分,我便辛苦點,收你為學生,教導你認識這門靈性思想吧!不過你要給我一些時間去準備教材,我大約每月抽一天晚上在這裡和你上課,每次上數小時,大約六、七課左右,有沒有問題?」
「其實不必這麼麻煩的,」 民 說。現在有了「互聯網」(英語:Internet)這些「電腦網絡/網絡」(英語:Computer Network / Network)技術,上網什麼也可以找到。「你只需告訴我名字便行了,我立即便能知道答案。」
「是的,不過你一定會有無數疑問,會三番四次要我解釋,所以索性由頭開始替你上課更好。」 標 笑說。「研究了這思想這麼久,我也想看看自己的認識有多深。你便當上一個免費的課程吧!反正你也說沒有什麼人可以和你談論靈性方面的事,你可趁這機會說過痛快,我又可以過一下當老師的癮,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一舉三得嗎?當然,你要有時間才行。」
「時間我倒是有的,只是我不想麻煩你……」
「那便沒有問題了,」 標 說他每年都會做一件未做過的事情,作為該年的目標。「反正原先打算今年實踐的目標又好像不夠挑戰性,收你為學生,上這個靈性課程便最好不過,就決定這樣吧?」
民 嘆氣,既然標如此堅持,便只有順他意思了。「好吧,那這課程需要做測驗或考試嗎?」
「沒有,不過這課程完結後,你會有很多練習。放心,不用評分或交功課,這些練習只是幫助你,令你能快些離開這個囚禁著你的地底洞穴,這個痛苦的牢獄,回去你所渴望的真正家園。」 標 說。「如果沒有問題的話,下月我們便上課,月中可以嗎?」
「可以的,不過------」 民 問。「可否改為星期六的晚上?」
「應該沒有問題,你星期日沒有空?」
「不是,只是因為星期一要上工,星期日我多數也整天留在家裡。即使出外,黃昏前也會回家,以收拾心情準備應付明天的工作。如果不是你約我今晚見面的話,現在我早在家裡了。」
「看來你頗為討厭現在的工作哦,壓力很大嗎?」
「在這間會計師公司做了十多年,其實也已習慣,麻木了。不過若能選擇的話,當然不想上工。莫說是工作,我連上學也覺得很吃力。我喜歡看書,不過從來不喜歡上學,除了中四和中五這兩年高中是例外。過去每到星期日晚上,一想到第二天星期一又要背起書包到學校,便沒精打采。出來社會工作後,這種痛苦更為強烈,再加上我公司大半年前來了一個很麻煩的同事,一想起要見到他便非常厭倦。唉,如果可以發達便好,那便不用再為金錢煩惱,不必再去上班。」
#14#
民 說他很喜歡看小說,有很多欣賞的小說家,其中一個是德國文學家:赫曼•卡爾•赫塞(德語:Hermann Karl Hesse,1877年~1962年)。赫塞在十三歲時曾立志:「不做詩人,便什麼也不做!」他十五歲時曾痛苦得想自殺,不過後來終夢想成真,成為著名的文學家,更奪得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奬。
除了以追尋真理和人生意義的《流浪者之歌》(德語:《 Siddhartha. Eine indische Dichtung 》,1922年出版)外,在赫塞的小說中,民最喜歡的是《在輪下》(德語:《 Unterm Rad 》,1906年出版),這是赫塞根據他自己經歷而寫的故事。
《在輪下》是說一個名叫漢斯•吉本拉德(德語:Hans Giebenrath)的少年,他每天都被堆積如山的功課壓得透不過氣,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他一個好友因反抗權威及逃學而被開除,令孤獨的漢斯更為孤獨。漢斯後來有了精神病,回鄉休養。他愛上了一個女子,並聽父親的吩咐,在機械工廠做工,沒多久,他便遇溺而死,沒人知道漢斯是自殺或是發生意外而溺死的。
書裡如此描述漢斯在工廠裡工作時的感受:「一整天不知偷望幾回時鐘,看看是否該休息吃飯,看看是否該下班回家了。就這樣拼命地反覆擦試那些累人的小齒輪,自殺的念頭不覺浮現腦際。」民覺得這段文字把工作的痛苦描述得極好,做著枯趣乏味的工作,每天上班也只求能夠時間快點過去,能夠快些下班離開,這樣的生活實在是生不如死,與宗教或眾多思想信仰裡充滿痛苦,可怕至極的地獄(英語:Hell)毫無分別。
「這是幾乎所有成人也有的痛苦,難以逃避的殘酷現實。我和你一樣已婚,不單要為交稅和供樓而煩惱,還有妻子和兩個兒子要養,你也知現在要養大一個小孩多麼吃力了,何況還是兩個?大家一起努力吧。」 標 說完後戴上眼鏡。
「你有兩個兒子?你今年什麼年紀?」
「比你小一歲,與你一樣已四十有多。好聽點便是要面對『中年危機』,難聽的話便是步入『男人四十戇居居』的『中坑』階段,我的大兒子也快升上中學了。」
「看不出哦?你外表很年輕,我還以為你比我小起碼八、九年的。」
「這應該是因我經常運動之故。好了,我們今天便談到這裡, Nides 你早點回家收拾心情,準備明天上工吧。我遲些會問你一些問題,主要是有關你的興趣,以及是你的價值觀和想法,以便設計一套適合的教材。」 標 把剩下的熱咖啡一飲而盡,站起來說決定下月上課的日子後,便會盡快通知民。
「好的, Will ,真是非常感謝你的幫忙。」 民 也站起來向 標 致謝。
「不用客氣,我們下月再見吧!」 標 拍拍 民 的肩膀,然後和他一起離開。
#15#
回到家,洗完澡後, 民 在床上繼續閱讀從圖書館所借的那本靈性/心靈書籍,看到最後一頁,果然是陳腔濫調,結局更是毫無新意。
把書放回書架, 民 本來還想以手機上網瀏覽,不過時間已不早,明天還要上班,也是早點休息吧! 民 寫下今天的日記(在 民 仍讀小學,知道將會從公屋搬去私樓那天便開始寫日記,直至現在),把日記簿放回抽屜,鎖上,便去睡覺。
然而 民 沒有半點睡意,他滿海子也想著 標 所說,會徹底改變自己生命的答案。
究竟那是什麼? 民 非常好奇,他對於這個人間,這個世界,已經厭倦至極。一想到要辛苦工作,要做至少數十年的樓奴,要照顧父母,要準備自己退休後的生活等事,便心灰意冷。過去起碼還有妻子陪自己一起奮鬥,一起努力,一起面對這個殘酷無情和不公平的世界,現在只剩自己一個……真是很孤獨無助,真是很想結束這一切,回到自己來自的地方。不論那是理型、天堂(英語:Heaven)、天國(英語:Kingdom of Heaven)、神之國度(英語:Kingdom of God)、樂園(英語:Paradise)、與梵(梵語:Bráhman)合一、脫離輪迴(梵語:Saṃsāra)、達到涅槃(梵語:Nirvāṇa)或是古希臘人所說的什麼至福樂土(英語:Elysium / Elysian Fields)也好,也沒有所謂,只要能回去那個沒有任何不公、問題、痛苦、分離和死亡的完美之境,一般人所說的天堂便行了。
然而,為何自己會離開完美之境?會離開十全十美的天堂?有回去的方法嗎?這方法會否非常困難?是否會令自己受到嚴重傷害?自己可以做到嗎?
儘管過往已失望過無數次, 井富民 此刻仍懷著一絲期望,他相信 巫哲標 也許真的能夠指示方向,教導他離開這個巨大無比、錯綜複雜、難以逃脫,像個絶望牢獄般的可怕世界,如果真能實現的話,那絶對可以稱之為奇蹟的願望:
回歸真正的家園。
再沒其它了。
- 2024-05-12 20:02:52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