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遴作家媒體報道) 明藝.報道:與孩童一起建構世界——「童話與童年」講座紀實 | 香港作家網 HK Writer - 自助寫作寫手O2O平台

明藝.報道:與孩童一起建構世界——「童話與童年」講座紀實

鄭子遴 作家傳媒報導: 明藝.報道:與孩童一起建構世界——「童話與童年」講座紀實

鄭子遴 作家傳媒報導: 明藝.報道:與孩童一起建構世界——「童話與童年」講座紀實

【明報專訊】香港文學評論學會與商務印書館合辦了「香港文學別不同」系列,第一講於二月二十日下午在商務印書館尖沙嘴圖書中心舉行,講題為「童話與童年」,特地邀請了霍玉英教授、鄭子遴先生及陳潔心女士,與主持人陳惠英教授,和大家分享兒童文學的「童趣」。兩小時的講座中,三位講者以收集者、編輯和創作者的身份,全面探討兒童文學的話題。

陳惠英首先講述了香港兒童文學的現況,指出相對於主流文學,兒童文學一直不受重視。圖書館、書局雖然有很多中文兒童圖書,但大多都是外國翻譯。她期望為香港兒童文學多做一點事,出版具本土特色、適合香港小朋友看的兒童書籍。霍玉英回應指出,這情況是無可奈何的,兒童文學起源於西方,他們對兒童的理解及對兒童文學追求遠比香港早,這是無可否定的,但大家仍要為此而努力。霍玉英認為兒童文學是人生必要的東西,她引用台灣兒童文學作家林良的話:「孩子的第一門藝術課程是『看圖畫』,孩子的第一門文學課程是『聽兒歌』。」她認為不論是藝術課也好、文學課也好,兒童文學對小朋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童心與初心

陳惠英認為:「童話的世界十分廣闊,童語不只是小孩的簡單說話。」她以《小紅帽》為例,若深入分析,它與成長,與性的啟蒙有關;若以淺白角度視之,它便是一個探險和解決困難的故事。童話不只是敍述故事,而是能夠反映小朋友的內心,看到他們如何看這個世界。具童話元素的文學作品有很多,如西西的作品、一些童詩、超現實的詩,這些作品既可用文學角度去分析,也可以兒童的角度去看。文學與童話有許多元素是相通的,兒童文學便是將這些屬於文學範疇的東西,變成可讓兒童參與其中的故事、詩歌、劇本等。

霍玉英以豐子愷的四格連環漫畫《西瓜的藝術》引入,此作品昔日在《星島日報》的「兒童樂園版」刊登,漫畫中只有十四個字,但已經是一個故事:「採西瓜;吃西瓜;刻西瓜燈;看西瓜燈。」在「採」、「吃」、「刻」之後,是一家四口一起「看西瓜燈」,這故事令霍玉英立即聯想到余麗瓊的《團圓》,兩者具異曲同工之妙,同樣講述了小孩對團圓的看法與期盼。隨後,霍玉英介紹了呂志澄《慕琦的心事》、《致母親的測驗》及近年的外國童書《沒人問我要不要小妹妹》,三者都反映出小朋友對新家庭成員(弟弟、妹妹)出現時的心理。她認為:「童話是小孩的聲音、需求、心理。」兒童文學是要進入小朋友的世界,沒有初心便無法創作兒童文學,這也使作品縱然在不同的時空,仍能為讀者帶來同樣的思考。

霍玉英引用曾昭森的《兒童教育信條》,指出兒童文學有以下幾點要注意:一是尊重兒童;二是以兒童為中心;三是兒童、社會與國家的關係。信條是理想的領域,正因為未達成理想而繼續前行。她指出在日本沒有人說要推動兒童文學,因為每一個家庭都在做。當有朋友問,兒童文學的前景怎麼樣?是否在賣「舊貨」?霍玉英的想法是:「沒有對過去的認識,又怎樣發展未來?」知道前人的努力,便要反問自己是否全心全意地做這件事。

編者的童心

隨後,講座換成編輯的角度,由陳潔心主講,分享童書編輯的感受。她認為編輯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樑,審稿時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何謂好的作品,讓文字提升至出版的水平。陳潔心指出:「讓文化再創造,讓文字活起來,是編輯的使命。」且要有時代意識,能夠捕捉讀者的要求,同時具前瞻性,這是編輯的工作要求。陳潔心認為:「編輯有『四做』,童書的編輯也一樣,一是做別人忽略的,二是做別人不敢做的,三是做別人不能做的,四是做別人做過而做不好的。」

童書編輯要捕捉小朋友的心,陳潔心表示:「我們經常要走近小讀者,聽聽『童話』、看看『童趣』、猜猜『童心』。」從小朋友的話、與他們的互動,可得知他們的心聲,再觀察他們在書店、圖書館中愛看什麼書籍,了解他們的共同興趣,再思考小朋友為什麼會被這些書所吸引。此外,編輯還要考慮學齡兒童的需要,有時候陳潔心會組織作家,寫一些冷僻的人物,如肯亞的諾貝爾獎得主馬塔伊,她在非洲推動植樹,以幫助婦女脫貧。認識這些人物,可令小朋友和社會的扣連更加緊密。同時可以透過翻譯作品,令小讀者認識到大文豪,由童書引入,回眸經典及認識西方作家。

陳潔心曾是童詩專欄「小小詩坊」的編輯,除了成年人的童詩外,她也十分喜歡小朋友的詩作,當中可以探知他們心聲、話題及想法。陳潔心笑言:「甚至可看到小朋友寫作的限制,例如太陽,一定是伯伯,不會是姐姐。」童年很短暫,能夠參與創作,是小朋友很珍貴的回憶。童詩創作不論對父母或是小朋友,都有着很大的意義。「小朋友進入繪本、進入故事是很美麗的時刻。」陳潔心以「故事媽媽」的身份在小學和圖書館為小朋友講故事,記得有一對小姐妹經常來聽故事,她認為這需要父母的配合,多帶小朋友到圖書館或書店,製造閱讀的機會,培養閱讀的興趣。文學的滲入有很多的渠道,陳潔心建議父母可以與小朋友「聊書」,可以是童書,也可以是教科書。她曾用謝武彰的童詩《春天》,與子女對比原文和教科書的版本,聊天的過程中,她發覺小朋友有自己的品味和看法。最後,陳潔心分享了自己創作的一首童詩《排隊》,描繪了一個男孩排隊等候遊樂設施,擔心等到時自己已長大了的感受。詩的立意是源自她兒子小時候的想法,非常單純、直接和富有想像力。她鼓勵作家要多記錄這些珍貴的想法,更鼓勵兒童能夠參與創作。

共同建構童話世界

講座的最後部分,由鄭子遴分享童書創作。他回憶自己的創作是源自一本書——《水滸傳》,那時父親把這本書交給只有小學四年級的他。鄭子遴憶想起:「當時我覺得這部小說很好看,並不是因為當中的文學成分,而是被角色所吸引。」這本書成了他的「童書」,自此開始閱讀和創作。隨後,鄭子遴邀請女兒朗讀一首童詩《明天去旅行》,描寫小朋友旅行前的內心想法,詩歌文字簡單,其他小朋友看得懂,也具共鳴,這就是以兒童為本位的文學,他認為兒童文學的創作也應如此。鄭子遴引用林良的話,解釋童話是:「可圈可點的胡說八道,合情合理的荒誕無稽。」童話故事很多都是虛構與非現實的,但卻會讓讀者信服,這就是童話的魅力。

鄭子遴認為創作的元素有三:角色、情節和場景。他認為:「兒童文學中,角色對小朋友來說,是同伴、是現實生活的朋友。」以《柳林中的風聲》為例,故事中的鼴鼠、水鼠、獾和蛤蟆是小讀者的同伴,小朋友閱讀時會進入牠們的歷險故事,與牠們一起探索。情節方面,鄭子遴認為有公式可循:一般都是從一個穩定的原點出發,接受任務,隨後遇到危險和挑戰,最後解難後回歸原點。鄭子遴指出:「這公式是配合小朋友的成長心理,成長的問題會在故事中解答。」小朋友會把自己代入故事中,故事的困難和挑戰,正是他們生活中會面對的,故事最後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幫助。而場景安排也非常重要,如《朱古力獎門人》是以朱古力工廠為背景,是小朋友所渴望的,一個好的場景會令小朋友沉醉在故事世界,其樂無窮。

童話的世界不是由成人寫成的,是大人與小朋友一起建構的。鄭子遴講述了《公主的月亮》,公主生病了想要天上的月亮,小丑探問公主所認為月亮是怎麼樣的,以此打造了一個「月亮」。當晚上月亮再次出來在天上時,國王怕公主發現,派小丑再去探問,公主原來已有對兩個月亮的解釋,這個理想世界便是成人與小朋友一同建構的。

鄭子遴認為創作是為了「自己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及「孩子的未來」,兒童文學要能令小朋友覺得開心,而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吸收很多知識,創作者應以玩遊戲的心態書寫。對於創作的目的,鄭子遴表示:「是為『愛』而寫、為『義』而寫,如曙光一樣。」

以前沒有兒童文學的概念,若只是以成人的世界觀去創作,像是欠缺了一份純真的玩味。每個人都有童年,童年的想像、回憶彌足珍貴,當大家面向未來時,可曾回首陳舊盒子中的美麗幻象?

(採訪者是本版特約記者。)

●李顯華、林晴

主編:潘耀明

編輯:張志豪

 

作家價錢報價
  • 2016-3-28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登記
  • 香港作家網 尋找作家Writer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排行榜
  • 香港作家網 作家Writer紀錄
  • 「香港作家網」各作家之優質作家訓練培訓課程班
  • 香港作家網Writer廣告查詢、推介優質香港好作家 香港作家Writer專業網上宣傳推廣及資訊平台、作家宣傳推廣